当前位置:首页>>校园资讯>>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雪中送花 晦鸣杯2015年现场作文一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雪中送花

高三A9包章彬指导老师:陈君平

近日,广州市接受社会捐赠工作站接受一批物资,可谓令人眼前一亮——四百多件化妆品和价值三十万的进口奶粉,对此工作站也照单全收,这些将被分发到社会困难群体中的物资,着实令人汗颜。

那么我们首先要说清捐献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帮助处于困难之中而本身并无自救能力之人,让他们得以渡过难关的一种慈善行为。

在如今利益至上,精神滞后的物质世界,亦正如王开岭所言,“我们的良心花粉被世俗的蟑螂一粒粒偷去”,我们的目的变得不纯粹,捐献亦不只是为了捐献,而是为了利益,将捐献作为一个噱头,捐献者只为一个好名声或被社会赞誉他是“人民的企业家”,他亦可逢人便自夸“我为……捐献了多少钱”,于是捐献成为造势的资本,成为竞争的助力,也于是有了令我们啼笑皆非的结果。抑或他们本意不坏,甚至以为自己的帮助的确被需要着,那么,是真的需要吗?

对灾民来说,当他们衣食无着之时,你捐的这些是否贴切,是否适合他们生存,想必毋庸赘言,正如你给一个行将饿死的人以珠宝,给一个久卧病床的人以豪车,或许你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好事,可能还会疑惑他们的不知感恩:难道我送的还不够值钱吗?而我只想回答:对牢狱之中的曼德拉,牢房旁的小块菜地是对他最好的礼物。

缘何我们的捐献陷入误区呢?一方面便是捐献者主观上的优越性,正如王尔德所言:“当你头颅高昂时,便看不见自己的脚是如何站立。”捐献者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上,捐献带来的优越感超过了捐献本身,而此时无论你捐献的是什么,对于你本身似乎关系不大,因为你要的只是为善的满足感,所以也无暇思考它是否真正被需要,甚至“为善”可能变“伪善”。

另一方面,捐献的接受者其实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无从选择,主观上的不由自主与生存状况的窘迫往往使他们成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弱者,对于这样的弱者,他们的自尊本就不堪一击,再加之伴随的恐惧与畏世的心理压力,要其主动提出需要何种救助恐怕十分困难,而且会再给他们一层自卑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愿意主动提出需要接受怎样的救济,每况愈下也就不足为奇了。因而发现并满足受助者的需要,是捐献的当务之急。

既然我们不能像大多美国人那样亲力亲为地作义工,那么我们的捐献机构就不得不起到中间缓冲的作用,在给与爱间构筑合理的桥梁。

那么这个桥梁的运转便与受助者休戚相关。但如今我们的体制不够健全,机构不很完善,以及人的主观惰性让这停滞不前,我们又何时能达到救济经济一体化,让各行各业的捐献品都能折合成有针对性的生存物资而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呢?

有人说,之所以我们的救济体制不完善,是根植国民内心的小农思想,自私主义。我尤为反感这种动则主义,轻则本质的论道,我只想反问,难道中国缺少同情心吗?难道中国没有捐献机构吗?都不是,而事实是有一大群人需要帮助,有更多的人想帮助他们,也有遍地的救助机构,那么既然大家都想有所作为,为什么事情就是不能完成呢?

我又要说是体制的不完善了,或许你认为我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而事实确实它的确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引用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叫作“塔斯陀陷阱”,当一个机构失去公信力之时,人们对它的不满便会与日俱增,而关于它的负面报道亦会层出不穷,于是陷入新的不信任。而我国的救助机构亦是这样,当太多的媒体报道出太多的类似郭美美的事件之时,人们也便信无可信,无需再信了,而事实就是如此。

那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一个开放透明而有迹可寻的救助体制与救济的思想观念的普及。这才是我们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和根源,它需要我们,社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我们也要相信,不远的将来,

雪中送炭即可,花还是留着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