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校园资讯>>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诛仙》 高二读书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4日

《诛仙》高二读书征文三等奖

高二A11班 黄佳城指导老师 郑毅雄

大家好,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阅读课外读本时的一些想法和感触。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对于《诛仙》这本武侠小说的一点小看法。说起武侠小说,那就不得不谈起武侠小说界的一位泰斗——金庸先生。金老先生的十余部作品尽皆精品,读完后仍意犹未尽,恩怨情仇十分明了。读金老先生的文章,常常有一种不由自主的代入感。读完之后,刀光剑影犹在耳际。就如那一句俏皮话说的是:“那一天天我是杨过潇洒江湖,而在终南山颠的那一夜我却是尹志平。”然而,我认为金老的文章中恰有一大缺点,即是过于平白的表现出作者对于正邪两派的喜恶。在他的大部分文章中,阵营分明,人物非正即邪,而主角也大都属于正义的一方。但萧鼎的这一部《诛仙》却大有不同,它讲的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虽说大部分的时候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本富有哲思的书,一本值得令人思考的书。至于为何,诸君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说一下我喜欢这本书的几个小原因。其一,我喜欢作者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写武侠小说难免涉及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大部分作者自是随意编造几个名字以糊弄读者。而《诛仙》书中提到的每一种异兽,甚至于地名,都有处可考,大都出自于《山海经》等古籍之中。作者并将其列于每章章末。光是这种做法,就足以让人敬佩。其二,以网络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并没有落入俗套,也就是少有主角光环。也正是如此,让这本书对比其他的书,更具有思考的价值。

当年《诛仙》一书一经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大量好评。在我看来,《诛仙》一书之精,恰在于其变化之感,这是一种动态之感。主角张小凡几经波折,由正道堕入魔道,再由魔道重返正道。而正是这种变化,让读者们眼前一亮。在写作法则中有一条说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主角色行为、思想、人格以及遭遇的改变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许多闻名于世的作品也恰是如此。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的人物林冲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林冲一开始就能被称为是英雄吗?在我看来,林冲的前期可谓狗熊一只,连老婆被人欺负了也不曾还手一次,这难道还是一个男人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而后期的林冲自山神庙一役之后便血性爆发,压抑的情仇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施耐庵描写的是一个人物在人格上的转变。而这种变化,恰是作者锦上添花。张小凡在人格、立场上的改变则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哲学性的思考:谁正谁邪,而谁善谁恶?

“天地不仁,则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出现在这本书序章中的一句话,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本意是“天地并没有为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天心而生长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这一句话贯穿整本小说,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思想线索,作者想要表达的也不过与此:上天并没有过分的对待某一个人,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公平而无差别的,那又来善恶之比,优劣之分?小说之中,自诩正道的三大门派门人眼中又何曾少有穷凶极恶的目光,而被人诋毁为魔道的追随者心中难道就不曾流露出浓浓真情吗?作者如此描写,正是对应了老子语句中对于人性的一大思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两者的理论中就没有共同的地方吗?二者都强调着心有所为,即有心灵教育的做法。而二者强调的教育,只不过使前者使善心得到保持,后者则是恶心得到改变罢了。但二者的教育都是人的内心有一个准则,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元代学者许衡在面对梨园及摘梨的同学说出“梨园无主,我心有主”而没有去摘梨;面对纷乱的世况时则说下“世心无主,我心有主”而愤然辞官。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做人做事的一把标尺所在。正如许衡,心有主而决然不会做出有违本心的事情。世上没有真正的谁善谁恶,亦无真正的何正何邪,而是在于心中标尺的高低罢了。适者生存,有的人是高雅的生活着,而有的人只是卑微的生存着罢了。而主角张小凡的标尺又是什么呢?大抵是他对身边的人的爱吧!对心爱的人的爱让他堕入魔道十余年,而又最终让他战胜邪恶;而对师傅的敬爱则让他在习武之路上越走越远。但虚幻总归虚幻,对于我们平凡人的标尺又该何处可寻呢?这应该是一个人信仰与思想的存在问题。信仰在现世多如牛毛。有的人推崇厚黑学的奸诈,又有人喜欢佛教的隐忍,亦或道家的无为。而在众多的信仰之中,又何来异端学说,有何是康庄大道?正如小说中的正邪两派的经典有同来自《天书》一册,这总是不好说的。我对于信仰的看法,一如对善恶之辩也是大体一致的。世上有的思想都是先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思考才有所作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先前被认为荒唐的学说或亦已然成为真正的科学。如同当年在泉州大地留下足迹的先哲李贽,当初的他推崇的是男女平等,因而被那个时代的人们称为“异端”。而在现代的人们看来,这难道不是一种睿智的看法吗?信仰与思想来源于人的内心,而我们也知道,肉体或可灭,然而思想是杀不死的,这是可以永世流传的。因而,对于现代的人们,选择一种被时代认可的信仰称为我们心中那一把标尺,也是极为重要的。纵使性格使然,造成了书中主角的一世悲情。但对于我们,用思想透析世界,仍是对人格的建立是有利有益的。这也是我在读完整本书后对于善恶与信仰的反思中一个较大的收获。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古之成大事业、大成就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诛仙》书末写的是张小凡与陆雪琪厮守一生,而这是否是大事业的成功者呢?纵观全书,小凡有立志之时,有努力之刻,而最后亦有收获之秋。对于主角来说,过程坎坷,而终有所获。而对于现在的我们,也和不曾一样?纵使前路艰辛困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纵使前路心魔重重,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正所谓穷而后工,不经挫折,何来甘甜?而最后功成身退,也不正合了泰戈尔在《飞鸟集》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这也正是《诛仙》所含的人生道理。

《诛仙》一本书下来,平淡无奇。少有华丽的语句,却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传递作者的心声。没有太过于闪亮的语句,就意味着关于对这本书的摘抄将少之又少。而这又能否称为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好书呢?我认为好书有两种,也就正如武侠小说之中的比武对决。功夫高低则较于文笔的优劣。有的人招招致命,拳拳伤人。与之对敌,打完之后自是自愧不如。这是对应着一类好书,他们的每一章段都有着讨喜的语句,妙语连珠。而另一类人则更像少林寺的扫地僧,一上场,扎个马步,你就被吓破了胆,逃之夭夭,只剩下地上你被吓尿了的痕迹宣告着你的失败。这一类人则对应着另一种好书,没有华丽的章句相伴,它们更多拥有的是自己所独有的思想,有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哲思。而以思想作为炮弹攻入人的心灵,则比华丽的章句来得更为有力。而《诛仙》恰恰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传递这作者萧鼎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善恶的看法,而作者看完后,更多的是对于书的反思,对于人性的思考。就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样,句意苦涩难懂,而读后却又韵味无穷。而对于这样一本富有哲思的书来说,又怎能不被称为是一本好书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