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中的“不安分” ——读《呐喊声中的图强变革》有感 高一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
动荡中的
“
不安分
”
--
读《呐喊声中的图强变革》有感
高一
B9
谢雅茹
7
号
指导老师:陈志芸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过盛唐的辉煌,也有过这样一段屈辱史的不光彩。但它也是历史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正视这些
"
惨象
“
。
清朝一步步的沦落为列强甚至是中国人眼中的
”
洋人的朝廷
“
,而列强却一步步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这是多么令人感到耻辱的过程,然而我们的统治者和仁人志士各做了什么呢?是屈从还是反抗呢?
触动我最多的是慈禧的态度,她曾给李鸿章下过一条诏令,那时列强正表示希望她回到北京来,在关系着全国的利益的条约签订面前,慈禧表示的意向却是只要保全慈禧的安全,其他都好商量。当然她并没有明确表达这一意思,但在实质上,去掉那些冠冕堂皇的修饰性的辞藻,她叮嘱李鸿章的就是如此。慈禧把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她的意见就是统治者的意见,但她却未能做到统治者的责任。我坚信不论多么麻木不仁的人民,只要看到这条诏令谁能不痛心疾首而奋起反抗呢?
条约一步步签订,与此同步进行的是,对义和团的镇压时兴时弱,显而易见,这与清政府的态度密不可分,他们总是希望人民能够逆来顺受,但他们又清楚却不够深切的发现不安分的作用,一方面想要利用这作用,另一方面又想要让它在自己的控制力之下,归根结底,不镇压义和团也不过是政府的无奈之举,主战派相较主和派的短暂胜利罢了。然而到了最后,政府却几乎完全听命于列强,这只有生活在这水深火热的人们才是最深切的受害者。
“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
,清政府所谓的那不安分的人们于是开始抗争。诸如这一类的人们不胜枚举,他们前仆后继地为祖国献身,为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不说男同胞,单说女中豪杰秋瑾就是变卖了自己的嫁妆,积极投身于大业中。当然一个朝代的覆灭或一个国家的衰弱并非简单的靠一小部分不安分的人们,可是恰恰是他们带动了多数人,创造出如五四运动这样的创举。
这就像是蚂蚁在面对火圈包围时众志成城的结成一个球,以牺牲外部保留了内部的,这是这些人精神的伟大之处,但也许刚刚开始时只是几只蚂蚁的带头。
这些仁人志士是民族英雄,更是国家的骄傲,国人的脊梁。我们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源于骨髓的爱国。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这样的人,他们留下过
“
人固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的豪言壮语。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我们仍然应在精神上延续这一传统。
他们的思想也是高于那些麻木的人的,因为他们早早的明白
“
破巢之下,安有完卵
”
,小家是在大国之下的。
但是爱国也需要理性来调剂。如果只是盲目地宣泄自己爱国的情感,比如砸日系车等等,这样做,表面不利的是日本,实际上伤害的却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不是太盲目了吗?爱像一缕清风,带来的是理性的清醒。而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却也不单纯的以暴力来解决问题,因为那是无济于事的。
动荡的岁月里,正因为中国的脊梁有一颗安然的心,理性的做出”不安分“的行动来保家卫国,因此国家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