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向孔子说“不”》 高二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1日
敢于向孔子说“不”
《论语》是一部承载两千多年的中国思想的百科全书。但是被称为“万世之至论”的《论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总是少不了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腐朽糟粕。
《论语》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呢?它既无法承受佣儒者众星拱月般地称之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也不像批孔派痛诉的那样:其所谓“经典”,只不过是“史官过为褒崇之词”、是由孔子的“迂阔门徒,懵懂子弟,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的残缺不全的笔记。
不可否认《论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平时言行的只言片语,所以不免在还原孔子当时真正想法、复原当时场景有一定偏差。但即使弟子们真正领悟到孔子的真意,如实记录下来,我们也需辨证看待孔子光辉思想背后那几朵遮蔽人眼的乌云,忽略这些瑕疵总是不科学的。
《论语》作为孔子的思想载体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孔子的“仁”、“礼”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而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的新理论体系。自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细想历代帝王对儒家思想如此青睐,实是无不冲着其“屈民而伸君”、“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威慑性的学说。
再来听听儒学的祖师爷在《论语》中怎么说的“事君,能致其身。”“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连孝顺父母这一人们自然的情感也跟统治阶层扯上关系,孝悌说正符合当时宗法制社会的要求,如此不使下层作乱之良策,统治者怎能不开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的天子之位是上天给的,你们底下庶民百姓只能严格遵循等级秩序尽心尽力为我服务就是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名分需正,否则违礼。对于这些让君主高枕无忧的“法律条文”,统治者怎能不拍手称好。与佛教中“因果轮回”一样,对百姓具有麻痹作用,在现世使劲欺压你,然后在拿个“今世的苦难是来世的极乐世界”这类的鬼话来搪塞人。
相比之下,儒家学派想不到用“来世”这一高级名词来唬人。于是有了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抬举孔子的人便说孔子在那时就有了难能可贵的“不信鬼神”的思想。其实不然,如果果真如此孔子又何必“丘之祷久矣。”而实际上是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孔子对现世、来世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面对鬼神这一类虚无的事物,无法将之解释清楚,只能给出一个敷衍的回答。这思想导致后期赤裸裸的恐吓已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的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然而儒家虽然在蒙蔽人上没有取得成功,但在抑制人性自由发展上却发挥重要作用。宁愿“克己复礼”,“与其不孙也,宁固。”为了追求所谓的仁、礼,宁可克制压抑自己的欲望,使自己陷入贫困,孔子因此赔上了为之身体力行的得意门生颜渊。这禁锢了人的独立思想,否定民众的私欲去追求虚无的礼。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修己安人,因此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极大妨碍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或许这就是“李约瑟难题”的症结所在。
根据人类需求阶层:人类只有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需求。而孔子面对“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毅然选择了“去兵”、“去食”殊不知追求一切道德境界都需以生存为前提。“兵”乃现在的国防’“食”乃当今的民生,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疾苦,一切都是空谈。大秦的灭亡正是缺乏“食”的真实写照。孔子的思想在理想生活很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太天真。
孔子在当上大夫之后又对自己的贫富论给忘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之,”他强调穿衣需讲究:“缁衣,羔裘;素衣,麋裘;黄衣,狐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若是草率行事,就认为是一种失礼行为。试问当今高官衣着名贵,开豪华车,并时不时把公款浪费在“舌尖上”这能说是为了与我尊贵的地位相符合,否则这就是违礼行为吗?其实孔子本身维护的东西就有点问题;顽固地逆历史潮流维护周礼。单从《论语》中孔子对“麻冕”,“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等一些仅是形式上的小事情纠缠不清,这与“好是好,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的套中人有什么区别?
同时若孔子生活在当代或许是个坚决反对人权主义,鄙视“人人生来平等”的顽固分子。他在《论语》中的言行无一不流露出对尧舜的崇拜之情,称之为圣人。认为人的智力有分为“中人之上”“中人之下”严格地把君子与小人隔开,却没有发现那些被他瞧不起的“小人”身上其他闪光点。他身边的女人——女儿侄女不管愿不愿意都许配给了那些他“相中”的人。他轻夷狄轻妇人的思想在近代、当代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儒学思想在经历焚书坑儒、外来文化冲击及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几次大风大浪后能屹立不倒,乃至于今天仍能发出耀眼的光辉。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密不可分。多少仁人志士为其“士可杀不可辱。”抛头颅洒热血报效祖国;多少做子女的心里深扎“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的优秀思想;多少珍贵友谊之花盛开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情感土壤之上。毫无疑问,否定这些的即为虚无主义者。
一种思想就如一阵雨,没有所谓对错,只是看来得是否符合时机。可以一场春雨贵如油,也可以聚流成河泛滥成灾。经过孔子思想两千多年的“润物细无声。”中国人民骨子里早已渗透着孔子的思想精髓。适合这个时代的就该发扬,落后的就该勇敢正视之,改之。我们感谢孔子送给我们珍贵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也敢于向这位伟大先哲说不!
- 上一篇:《勿溺于物,需精于神》 高二征文三等奖
- 下一篇:《我读论语 》 高二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