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溺于物,需精于神》 高二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1日
勿溺于物,需精于神
人们在光怪陆离、灯红酒绿中奔走忙碌、狂欢舞蹈时,物质与精神也在展开相互撕扯的拉锯战。渐渐地,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精神缺位的时代。沉溺于物质世界的人们,身上的腐味与瘴气已越来越浓。社会成了虚浮之存,或许一夜之间便将轰然倒塌。
早在1988年,世界的诺贝尔得奖人就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不仅在礼乐,不仅在仁义,更在于他循循地道出,处于当代生存困境的我们,勿溺于物,而需精于神!
因为倘若过于计较物质,那么,必将与精神失之交臂。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眼中,一个人如若于衣食斤斤计较,那么,即便他再如何的壮志凌云,如何的志存高远,其口中的理想只不过夸夸其谈罢了,冠冕而堂皇。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与之为伍的。读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说,孔老夫子言重了。难道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兼得的吗?但,我们须看到物质致命的诱惑力和物欲潜在的危险性。爱斯基摩人捕狼的方法,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锋利的刀刃划破狼的舌头,狼却毫不知觉,沉浸于满足的快感之中,最终死去。《山海经》中有言:“人心不足蛇吞象”,便是对过度膨胀的物欲的极为形象的描述。这种危险性常常“覆水难收”,对人构成致命的威胁。
况且,一个真正心怀大志的人,他又哪来的时间去注意吃与穿呢?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有作为的人都是衣不丰食不足的,甚至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物质的轻视。因为他们的心被种种“更重要的事”占据着,物质被搁置在无足轻重的角落里。身价千亿的袁隆平心怀“让世界免于挨饿”的大志,穿过最贵的一套衣服却只有八百块,还是他夫人逼着买的。
大文豪东坡先生于潜僧绿筠轩吟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当你被物质绑票,你将沦为不可医的“俗人”,理想也将渐行渐远了。
一个不会被物质所牵绊的人,在孔子看来,称得上是“君子”了。《论语》中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遭遇同样的境况,君子可以固守贫穷,甚至可以悠然地弹琴唱歌,而小人早已按捺不住。从“吃”便可看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从面对诱惑时的态度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之高度。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之意不在“物”,而在于“道”也。然而,要做到如此并不容易,“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但即便在贫面前,“无怨难”,但君子仍能处之泰然。
而如能做到安贫乐道,那便是对待物质的最高境界。孔子曾多次赞美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一心追求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样的精神令孔子十分欣赏,而他自己也曾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纯粹的快乐与自由,恐怕是沉溺于物质之中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无福消受的。正如当代作家梁遇春在散文《途中》写道:“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
西方先哲的话与我们孔圣人的论调遥相呼应。苏格拉底说:“一无所需最像神。”其后,第欧根尼又提出更为完整的说法:“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诚然,我们都有生存所需,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物质所需限制在真正必要的范围之内,尽量少为伺候身体花费精力。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所占的比例越大,他离神就越近。
伊壁鸠鲁曾说:“更多的钱财不会使快乐超过有限的钱财已经达到的水平。”哲人们早已看清了物质快乐的有限,明白精神快乐的无限。我们不妨停下匆匆的步履,好好灌溉我们的精神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