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高二征文二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1日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汉武帝一个“罢黜百家”便决定了他的荣光万丈,朱元晦一句“应存天理”便确立了他的至高无上,康熙帝一幅“万世师表”便成就他的圣若神明。人世给予他太多华光,让我们总认为他高高在上,一句“孔圣人”道尽千年文化对他的赞颂歌扬,却忘了他总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褪去历史繁华,他也不过一个激扬少年,一个睿智老者,一个为梦生者。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才明白原来这个男子也不过是一凡人,也有世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年少的肆意轻狂,定要生逢乱世,才算生得其时。要像孔明隐居隆中,一出来,便安国济世,要像孟德吟鞭东指,以一人之力,便平定天下。若这世事太平常,他也不屑为之。这是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肆意飞扬,仿佛未识前路坎坷,不知世事无常。面对那些不屑的话语和讽刺的目光,也绝不那样忍气吞声,定要直面迎上,争一个清清楚楚,辩一个是非黑白,只为对得起梦想。少年心性,是这般率性执拗,只为,他的梦想定要高高在上。经得起考验,受得起磨难,要紧紧抓在手里,但决不允许落入尘埃,不允许被人轻贱。即使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即使满身伤痕,周身疲惫,也要拼尽全力,护它周全。这不是圣人孔子,是年少孔丘,小小的人许出重重的诺,但决不是年少轻狂的一昧偏执,是真真正正的梦想,想要真心实意的付出,不顾一切的追求,这又哪里是后人看到的至圣先师,又哪里有后世给予他的如神若圣?
其实,他是有机会实现梦想的。周游列国数十载,也曾奉若上宾,也曾身居要职,但,是他自己说的:“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从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所以他一次次的出走,辗转于华夏大地。他要为他的梦想,找一个贤明的君王,有序的朝纲,忠孝的臣子,安乐的百姓。他的梦想要干干净净,放在心里才能稳稳当当。即使一生清贫,只为执鞭之士,也不让财富玷污他珍之惜之德梦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那是红尘紫陌里最深的遇见,一旦相逢,就一辈子不求富贵显达,不为荣光万丈,只为守着梦想,这一路山水迢迢,却始终在离心最近的地方,用淡雅的真实,消一段明净的年华,简单朴素,干净纯粹,方才无愧梦想。
他来这个人世,不是为了成为圣贤,只是来遇见梦想,这世上何等尊他敬他,却始终不懂他心中分毫。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四书五经就可入朝堂,几千年文化主流,他站得那么高,荣耀那么大,却失了他的初衷,丢了他的梦想。他修身养性,为配得上他的梦想,他安贫乐道,为不玷污他的梦想,他周游列国,为实现他的梦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这样简简单单,短短一生,只有梦想,不给别人感怀自身的机会,只有他和它,温柔相对。
或许是因胸中并无凌云壮志,只一付小女儿的娇柔心肠,所以看不见他的伟岸高大,只知他亦如一个平凡人一样,有着少年的血气方刚,中年的沉稳大气,老年的和蔼慈祥,只多一份常人没有的心怀天下,只多一份对于梦想的不离不弃。就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不为美色所惑,不为钱财所诱,不为妖魔所惧,就这样一个人,一个梦,满满当当,揣在怀里,装在心上,只不同,唐僧最后取得佛经,而他却总在路上。这大千世界,看透国运兴衰,历史变迁的人最孤单,就如他一样,只可惜世人多半醉生梦死,若非世事已在眼前,就一昧装疯卖傻。他的梦想是近千年后的大势所趋,系着来日的国富民强,但在此时终归只得落空、但那又怎样,这一路风烟浩荡,却始终庆幸还有梦想,突然就这样想起程蝶衣的那句话:“不行,说得是一辈子,少一年,少一个月,少一天,少一个时辰,也不算一辈子。”他这一辈子,就这样陪着梦想,不论出入朝堂,不论赋闲在家,不论周游列国,不论著书成册。陪着陪着也就过了一辈子,是连死前也要看上一眼,念上一念。
三千弟子将它生平言行编成《论语》,后人读来满是圣贤话语,我却满眼看到只有这个男人和他的梦想,就这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原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的��2���{H �aG 的表现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断案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案。再者,子路的伉直也是子路经常反对批评孔子的原因之一,《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以为不妥,当时就对孔子讥讽批评;孔子见南子,子路也是反感至极,当面质问孔子,引得孔子不得不对天赌誓。子路就是这样一个直率的人,他认为不对的便当面指出,即便是最尊进的师长也不例外,这在孔子三千门生中是不多见的。
子路个人重情重义也是他性格独异的一面,子路曾言己志:“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一言足以见友义在子路心中的分量。再有子路个人也是诚信典范,孔子有言 “子路无宿诺”,朱熹也曾这样评价过子路:“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如此一来,我对子路个人的看法不再停留于他好勇尚武这一层面,我更看到了一个有勇有义、直率真诚、信守诺言的子路。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孔子虽然时常批评子路,但在这些严厉批评下隐含的是孔子对自己学生隐含的期待、关爱。《论语·公冶长》中这一则我十分喜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当天下大道不行之时,依旧伴随孔子左右的只会有子路一人,而当子路沾沾自喜时,孔子又泼来冷水,说他“无所取材”。这样的对话情景在师生之间多么有爱。由于子路的忠心守护,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这些在《论语》中都能见之一二。
然则子路最终的结局令人扼腕,子路的死是戏剧性的。在与蒯聩对战时候,《左传》记载,子路的帽缨断了,于是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结缨而死”。对于子路这样的死,首先大悲的是孔子,《礼记.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于中庭,对于恪守礼法的孔子来说,这无疑是失礼之极,而这也更体现出子路这一弟子对孔子生命的重要。后人对于子路之死,有贬其恪守夫子之道,说他迂腐不知变通的,也有褒其为人有原则,守仁义的。这样的死法,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是,子路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从容赴死。
在当的中国社会,子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今人虽有勇,然而这样的勇却远没有子路的义理之勇来得正当,今人恃勇凌弱,而在危急关头却不能以勇挺身而出,发挥不出勇应该有的效力,这样的勇有何用?子路的直率真诚被孔子预言“不得好死”,今人大概是畏惧孔子一语成谶,故而总是说些无关痛痒的客套恭维话,有些时候说真话反而危及自己,索性人们也就假话连篇,丝毫不顾自己的人格尊严。子路的重情重义在今人看来多么可望不可及,当今社会多少亲朋为了一己之私,虽不至于反目成仇,却也如履薄冰,连亲朋都如此,更不用说路上倒地的弱儿、老叟了。
多少人们为所图利益将层层面具戴在脸上,巧言令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子路的伉直正义相比,这无疑是令人羞愧的,社会在进步,人却远不如古人。有人为了名利场上一时风光,不惜一再触犯自己的道德底线,盗版抄袭一而再再而三;有人为了丰厚自己的家产,不惜将利益搭建在无辜人的健康之上,食品不安全甚至殃及不足月婴儿;有人为了讹诈一点金钱却将他人的友善踩在脚下,葬送了一个社会的真诚与关爱……种种恶行,人们早已丧失原则,更何谈如子路一般的仁义呢?子路的死是滑稽的,但却是最正义的、最无愧于心的。在今天,大抵是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像子路那般坦荡荡了吧。
我心系于子路,不仅因为子路特异于人的真实个性,更因为子路坚持于心的君子之义可以撼山动地。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论语》,收获更丰。
品读论语,感受着古人们的一悲一乐,学习着如何为人处世,在一言一语中用仁德填充着自己。一本《论语》,只言片语说不尽。唯有平静时将《论语》细细品读,才能发现其中大道,也才能发现其中乐趣。US s�I=f�aG @G 12.0pt;line-height:150%;color:#333333'>
泰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泰山崩坏啦,梁柱摧折啦,哲人逝去了!
从此,孔子,不再是春秋时期政治得不到抱负的失意人,而是千秋万代中国人思想上的先师,全世界永不磨灭的骄傲!
圣人不圣,因为他有平凡人的七情六欲。
圣人圣之,因为他用平凡锻造了一个文化,一个民族,一个世界永不暗淡的奇迹。“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不论外人或崇敬或贬低,他始终如太阳和月亮,在天空放射他的光芒。
- 上一篇:《子路之我见》 高二征文二等奖
- 下一篇:《天下情怀论 》 高二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