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数学>>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循环结构》的教学案例

录入者:lin林婷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3日

 

《循环结构》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中§112的第二课时的内容。(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算法和框图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自主探索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能识别框图)→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例: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课本例6)你能否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设计意图】通过高斯求和的故事,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授新设疑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引进“计数变量” 、“累加变量”。借助“计数变量”和 “累加变量”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①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步的结果=第(-1)步的结果+。若引进一个计数变量来表示计算到第几步,一个累加变量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②“”、“”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
1)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2)赋值号“=”右边的变量“”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3)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4)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类比 理解)
借助“计数变量”、“累加变量”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的含义。
③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的初始值为0,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的值
②求的值
③求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 ② 确定循环体 ③ 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2: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______;指向②时输出=_____。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掉条件“”按程序框图所蕴含的算法,能执行到底吗,若能执行到底,最后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对比练习:
1)图B输出=_____。
2)图A指向②时与图B有何不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对比“引例”与“例2”的程序框图,试说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可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再由学生分析。
2是写出程序框图的运算结果,及其功能。
【设计意图】设计此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类比意识到:
①循环结构不能是永无终止的死循环,一定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做出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②循环结构中语句的顺序对算法的影响。
③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
(三)质疑问难、论争辩难
3 图(1),图(2),图(3),图(4)是为计算而绘制的程序框图。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的顺序对终止条件的影响。
2、教学过程中对循环体“”、“”中滲透的函数思想(数学本质)体现不够。
对算法教学的思考:教材将“算法与程序框图”和“基本算法语句”分开处理。是否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处理,在讲基本结构的时候,通过基本算法语句在计算机上演示计算结果,是否会更生动,效果会更好。强调基本结构,适当降低程序框图和算法语句的难度(学生反映其中的一些例题结构太复杂,理解比较吃力)。
算法作为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桥梁,体现了数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其作用是勿庸质疑的,但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如何将其更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还需大家共同努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