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语文>>高二>>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议论文的语言

录入者:zyh庄爱红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7日

议论文的语言

[训练目标]

掌握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基本要求,力求在此基础之上达到生动形象。

[写作指导]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得当,还要做到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鲜明,这就决定了议论文语言的基本风格。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语言简练扼要。
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准确严密的特点,大多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分寸感强,用语贴切的角度分析。②可以从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进行分析。③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④从修辞的角度、句式的多样与变化所体现的论辩力量和表达的语势方面加以理解和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⑤从语言的逻辑性强,内在联系紧密,使论述的道理更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方面进行分析。
如,一支军队,不可能只有元帅、将军,没有士兵;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只有科学家、专家,没有工人、农民。把“士兵”同“元帅”分割开来而过分看重“元帅”是不合适的。鲁迅先生在北京师大附中演讲天才问题时,曾经告诫学生们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元帅。他说,法国拿破仑有一次过阿尔卑斯山,说自己比那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身后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拿破仑一过山就得当俘虏。军队需要元帅,同时也需要士兵,而且需宴戍千戌万的士兵。大家都去当元帅,都去发号施令,那谁去开枪开炮,谁去冲杀拼博?

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过分”是表示程度的词,是指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本句意在说明“元帅”与“士兵”的作用是一样的,但也不排除元帅的作用大些,“看重”一些是可以的。如果去掉“过分”,这层意思就无法准确表达。这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娈”或者“改进”?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再如: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就”表示在某种情况下必然产生的结果,在句中强调了党的作用之重。“最基本最重要”起限制作用,说明“结论”普遍深入人心。

B.“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必须始终”三个词连用起强调作用,语气坚决肯定,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全党的殷切期望,增强了语言的号召力。

“先进”、“最广大”、“根本”几个词都起限制作用,“先进”表明了“生产力”、“文化”的性质,是进步较快、水平较高的,而不是其他的。“最广大”对“人民”起修饰限制作用,指绝大多数的人民而非部分或少数。“根本”修饰限制“利益”,指最主要、重要的“利益”。
议论文一般采用长句居多,因长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较多,因而说理较严密。

例如,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批评和自我批评》)

句中“之一”准确地说明了“自我批评”只是我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所有标志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

例如,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情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友邦惊诧”论》)

句中的“略有知觉”用词极有分寸,带有讽刺意味,痛斥了国民党的麻木不仁,揭露了国联的险恶用心。

议论文也要“靓”语言。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话:

一个人的灵魂总是会在他的眼睛和语言里得到表露的。灵魂高尚者,眼光明亮,语言高雅;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和语言而窥视到他的灵魂,眼神淫邪,语言污秽,他的灵魂必定卑鄙肮脏。

这段论述用正反双向说理的方法阐明了灵魂、眼睛、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楚,语言简明,从思维和阐述上来看,应该说是准确严密的。

可同样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述:

灵魂储藏在人的心中,闪动在人的眼里,流露在人的嘴上。眼睛足以传情。它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审美观。也许你貌不惊人,眼小如豆,但它却可以流露出华美的气质;也许你美目流盼,但却可能有一个蜷曲衰败的灵魂在其中沉睡。如果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语言就是灵魂的镜子,它完美清晰地反映出你知识的深浅,趣味的雅俗,思想的清浊,动机的纯杂,你一动嘴便在勾画你自己。

两段话一比较,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说理,上一段话就如同风干了的蜜桔,干瘪无味,下一段就显得有趣味,有文采,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议论文是要讲述道理的,但是讲道理并不意味着就得用干巴巴的语言,实际上议论语言也需要形象性,文字形象更有助于说理。

议论文语言的修辞美

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要想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就要在“打扮”上下些功夫。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修辞是给语言增色添彩的催化剂。很多同学写议论文,或不喜欢用修辞,或不善于用修辞,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干瘪晦涩,要么矫揉造作,很难达到说理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议论文中的修辞的运用及效果。

一.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美

我们知道,议论的目的是宣传一种观点,讲清一种道理,而有些观点与道理,其本身很抽象,很深奥。比喻的作用就在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铭记终生。

庄子论交友时就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正是比喻,把交友之道说的深入浅出。

荀况的《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文章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借助于学习,人们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上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明了。运用这些喻体说理,把抽象的事理阐述得透辟而鲜明,使人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深受启发。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而科学家“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巴甫洛夫在这里用了鸟凭借空气而飞翔的比喻,生动有力的论证理论研究和事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没有事实”将使理论研究毫无收获的道理。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宣言书;高尔基谈谦逊时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这些语句文采丰腴,情味醇厚,读之如品佳肴,余味无穷。形象的说理使文章具有动人的魅力。

作文《人字是支撑的结构》,标题就用了比喻,很吸引人。内容中也多处运用了比喻,如:“一个微笑,一次伸手,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是支撑人字的元素。”作者用比喻把抽象的做人的道理形象化,启发人们用爱心去温暖人间。

作文《走出完美的误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其实完美本身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完美是八月十五一轮圆满的明月,完美是白璧无瑕的一支出水芙蓉,它激发人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它深深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然而,这月是水中月,这花是镜中花,多少人受了“完美”的诱惑,踏上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最终失足于心灵的沼泽。”为了说明“追求完美”的不切实际,作者连续设喻,层层深入,道理说得形象而又富于启迪。

二.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说方法,在议论文中,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成语等进行说理,往往会使所要阐述的内容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这种充满哲理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它撞击人们的思想,开启人们的心智。

引用不同的内容,会在文章中产生不同的美感效果。

(一)引用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能够升华文章的境界

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浓缩了经验和哲理,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的穿透力。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不但能使文章增色,使语言富于文采,还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

谈“立志”,可用“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辅翼”(歌德)、“真正之才智,是刚毅的志向”(拿破仑)、“最穷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福楼拜)。

谈“追求”,可用“朝闻道,夕死可矣”、“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高尔基)、“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追求的目标”(莉莱)、“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莱辛)、“只要你追求,真理就会在你胸中燃烧”(河原崎十郎)。

谈“勤奋”,可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业精于勤,荒于嬉”、“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况我性顽蒙,何不勤修学”。

谈“积累”,可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积累起”(列宁)、“平凡的我们要努力不懈地干,一天走一步也好,要不断向前进——把‘每天’积累起来”(松下幸之助)、“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它的积累之功”(贝多芬)、“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积累的功夫”(罗丹)。

谈“亲情”,可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谈“报国”,可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拜伦)、“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的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我们要把心灵里最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普希金)。

在题为《距离》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归鸿无影。在“家书抵万金”的岁月,“海内诸弟隔”,“天涯一身遥”,一封簿簿的书笺,不知染白了多少青丝,也不知哭干了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古人总是被滚滚狼烟挟卷得天各一方,又常常在人世风尘中躲进封闭的港湾,自己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消息未通何须急”,“青灯古佛自安逸”。就在这种无奈的等待和有意的自足中,距离被演绎得无穷无尽。

作者左引右联,妙语如珠。引用的这些诗句如散落在草丛中的粒粒珍珠,使文章神采亮丽,境界深远。

(二)引用生活中鲜活的俗语,能够增强文章的趣味

生活中充满了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有些谚语、民谣、广告词更是清新生动,内涵深刻,如能准确引入文章,则能使文章语言妙趣横生。

谚语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好问);“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勤劳);“屋漏更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磨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耳闻不如目见,眼见不如手经”(实践)。

民谣如:“一人犯案,牵出一片:顺藤摸瓜,全都完蛋”,“工人担心下岗,农民担心白条;商人担心赔本,股民担心被套;学生担心考试,贪官担心举报”。

广告词如:“我们一直在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因你更精彩”。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大量引用了谚语、歇后语、文言词语及方言词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谚语);“赖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歇后语);“瘪三”“蹩脚”(方言词语)等。这些语句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三)恰当地引用成语,能够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

成语高度凝炼,含蓄隽永,引入文章,能够使语言增辉。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见贤思齐”(修身)、“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人生价值)、“寸金尺璧”(惜时)、“焚林而猎”,“涸泽而渔”(环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墨守陈规”、“抱残守缺”(保守)、“好问则裕”(质疑)等。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两段话: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文段中引用了大量的成语,如: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甲乙丙丁、夸夸其谈、实事求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自以为是、钦差大臣,对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

的情态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惟妙惟肖,褒贬自明,发人深省。

有些普普通通的成语,只要你调配得当,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表达你独特的感受,也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位湖北考生在作文《勿作壁上观》中写道:“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这一段话运用了恰当的关联词语,运用了“不乏针砭”、“切肤之痛”、“徒有其表”、“千篇一律”等成语,对“壁上观式的议论”的表现、目的、成因、作用作了恰如其份的分析,强化了批评色彩,文字简练,句式匀称,文采斐然。

三.巧用排比,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美

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它可突出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行文的气势,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既可增大信息量,又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培根在《谈读书》一文里,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组排比一开始就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告诉你一条成功的要诀,循循善诱,快言快语,让你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好。排比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论及主观主义的危害时这样写道:“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这一组排比,既有广度,指出了受害的方方面面,又有深度,由己推人再上升到革命事业,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将主观主义的危害性揭露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显示出了非凡的气势。排比也要有逻辑关系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题为《美国给黑人一张不兑现的期票》的著名演讲中说:“只要黑人还是警察骇人听闻的恐怖手段和野蛮行为的牺牲品,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我们因旅途劳顿疲惫不堪,想在路旁的游客旅馆歇息或在市内旅馆投宿却不被允许,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还是限于从一个较小的黑人区到一个稍大的黑人区,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我们的孩子还是被标写着‘只限白人’的牌匾剥夺人格和自尊,我们就不会满足的;只要密西西比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而纽约的黑人的选票无实际意义,我们就不会满足的。”马丁·路德金运用假设排比列举了种种“不会满足”的条件,十分坚决而又明确地表达了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自由的信念和斗志,它似宣言、似战斗的号角鼓舞着黑人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勇敢地奋斗。排比的具体形象化

在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决赛中,一位辩手在总结自己观点时有一段精彩的语言:“回顾历史,忧大于喜。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乱杀人比得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个人搞种族灭绝比得过希特勒?人类历史上武器无数,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的原子弹?”短短几句话,连用三个反问句组成排比,言之凿凿,咄咄逼人,让对方难以招架,令听众为之折服。

巧用排比句说理,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会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那奔腾的激流中,让你去感受它那鞭辟入里、雄辩有力的阳刚之气,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

有一位同学在一篇“谈自信”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就是毛泽东运筹帏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就是朱总理当选后答记者问时激昂的语调,就是女足姑娘们在球门前果断的一脚……”作者紧扣自信,纵论古今,着意铺排,酣畅淋漓,既有丰富的容量,又有鲜明的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者读到这里,定会思维翻滚,随之生发出自信的勇气。排比的具体形象化

四川考生在《黄鹂·百灵·完人》一文中写道:“万物各有不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诸葛亮一生惟恭惟敬,可是不免有街亭失守之过;唐太宗贞观之治流传千古,可是不免有‘文字狱’之错;成吉思汗,逐俄御寇,功绩显赫,可是不免有杀城戮民之罪;一代伟人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功比天高,可十年浩劫留下一块瑕疵人人可见。”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古今伟人之过,文字简练,气势宏大,在段落中充当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各有不足”的论点。

其实,只要培养起锤炼语言的意识,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写出象上面两例一样精妙的排比句。

一篇关于“自立”的作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这说明一个人不能永远依赖他人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如果一味依靠他人,你将一无所有。

这段话引用名言论证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名言的引申却失之空泛肤浅,翻来覆去说的一个意思,没层次,没深度,疲软无力。

可以对它进行这样的修改,①运用排比的方式,把名言的内容具体化。②“一无所有”说明了依赖的危害,但显得空洞无力,可以用排比句把这个意思充实一下。

改动后的文字如下: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也许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许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许你有父母已为你铺就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阔步且四平八稳,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个鼻青脸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浆果,没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

通过这样的修改,语段的内容变得充实丰满,节奏比较自然流畅,语气相当充沛雄辩。排比具体化形象化展开的内容要紧扣论点的关键词,这是基于准确性的前提

四.营造疑问句,能够创造文章的波澜美

语言贵有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仅指内容要一层一层逐渐推进地展开,而且指语言要富于变化。营造疑问句,是造成波澜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位福建考生在《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的开头写道:

杨树横着种、倒着种、折断后再种都能活,可是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岂不怪哉?怪么?不怪,因为‘毁树容易种树难’。生活中也有许多事包含着与此相近的道理。

这个开头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肯定“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这个现象是奇怪的。但是后面却又设计了一个设问句,对这个设问句的回答是“不怪”,两个问句对同一个现象却有一正一反的回答,这样,文章波澜陡起,吸引人们去探究答案。

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营造疑问句。

(一)巧用设问

写议论文要防止平铺直叙,恰到好处地使用设问,就会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篇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作者采用连续设问的形式,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维聚焦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总论题上。后两个设问除服从第一个大设问外,又各有含义,前者“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嘲讽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暗击主观唯心主义,三问三答,层层波澜,撩拨起读者极大的兴趣,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

今年高考作文《转折》,一位北京考生这样开头:

曾经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无涯无际,究竟该怎样用她去抒怀?

就好像是一支无法得知墨水多少的钢笔,你会怎样使用它去工作呢?信手拈来随意涂鸦?还是竭尽所有,用心去完成一幅杰作?是珍惜使用,还是毫不吝惜地挥霍?

进而言之,如果是人生呢?在面临人生中无数的转折点时,我们又将如何运用手中的笔为这转折写出下文呢?

小作者层层设问,竟引得人思绪起伏,不得不与作者一起思考作答。文章内容因此设问而层层深入,文章结构因此设问而跌宕生姿。

(二)巧用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表达的意旨十分明确,语气上显得不容置疑。有人把反问比作一条硬汉子,具有阳刚之美,力量之美。在论理的过程中运用反问,能大大增强说理的力度。

一篇评论鲁迅作品思想性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以鲁迅的代表作品而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难道没有体现出反封建的思想?《阿Q正传》难道没有反映出鲁迅对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认识?《祝福》难道不是鲁迅对下层妇女的苦难遭遇表示同情并且对封建的道德观念进行猛烈抨击的力作?这些作品难道还不能算是“有思想”的吗?

这段文字连续运用四个反问句,对否认鲁迅作品思想性的论调进行了反击,可谓针针见血,字字千钧,让人拍手称快。

五.句式变换,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美

汉语中,句子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句、复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肯定句、否定句,有长句、短句,有整句、散句……

不同类型的句子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显示出不同的美感魅力。选择恰当的句式,不仅可以完善地表达思想,而且可以增强作文的文采。

在议论文中,恰当地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更可以增加音节形式的美感。

(一)整散结合。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格式对称的排在一起的句子就是整句,各式各样结构的句子参差错落地呈现的句子就是散句。

我们平时写文章多以散句为主,但如能适当地结合一些整句,可以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铿锵悦耳,颇有韵味。

整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古人已很擅长。

贾谊的《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对偶、排比)

韩愈的《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对偶)

苏轼的《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对偶)

人们常称颂韩愈、苏轼的文章有气势,有文采,以“韩潮苏海”誉之,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的“整散结合”。

现代文中亦不乏整散结合的佳例。

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对偶)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层递)

以上数例,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语言整散结合的巨大魅力。

(二)长短结合。

如果一个句子定语状语和并列成分等部分的内容比较多,就会造成句子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这样的句子叫做长句。字数比较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叫做短句。

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长则易冗赘拖沓,产生语病。但有时出于表意的严谨、周密或抒发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也须用长句。长短句的结合使用,在语言形象上可摆脱凝固滞板,增强语言的魅力。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多次使用长句进行议论: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些在大量短句中偶然使用的长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使语言错落参差,富于变化,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激荡。

议论文语言的个性美

个性是大海的广阔,是天空的深邃;个性是清晨的霞光,是傍晚的流岚。没有个性的世界是灰暗的,没有个性的语言是乏味的。有的人幽默,一句话能催绽满园的花朵,那么,幽默就是个性;有的人博学,一张口能抖落满天的星光,那么,博学就是个性;有的人多情,一抒怀能使长河澎湃,能使山岳潜形,那么,多情就是个性。在议论文写作时,只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大胆地展示,你的语言就是美的,就是有个性的。

一.让议论文的语言更幽默些

幽默,是风姿绰约的智慧之花,令枯燥的道理赏心悦目;幽默,是自然纯正的精神味素,让干枯的语言有滋有味;幽默,是快乐的调料剂,让读者在领悟道理的同时,感受轻松愉悦的气氛。在议论文中,幽默本身就是思想教育和斗争的武器,它使观点和主张在谈笑风生中得到阐述,它使批判的战斗精神在妙趣横生中充分体现。

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意思是说:文章内容要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要巧妙。我们写议论文也需要运用幽默的技巧,有时候调侃地讽刺一下,有时候轻松地诙谐一下,有时辛辣地嘲笑一下,更能使文章理趣盎然。

怎样使议论文的语言幽默起来呢?

(一)诙谐设喻

如前文所讲,巧用比喻可增强议论文语言的形象性,而诙谐设喻则如同在一碗内容丰富的汤中撒上适度的盐,使汤的味道更加鲜美可口。孙犁先生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只要文章的内容好,语言笨一些没关系——但记住这是说初写,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好了:我永远运用牛车往外送姑娘了,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

这段话里作者幽默地将初学写作者比作穷人,把文章比做姑娘,诙谐地设喻。既贴切形象,又幽默轻松,从而变抽象为可感,化高深为浅易,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深深明白初学写作的人要有“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敢精神。

(二)运用仿词

仿词,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这种手法能够突破现行语言规范的束缚,仿造出一个与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它会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一种明快犀利、生动活泼的语言氛围中。

鲁迅先生便是个中高手,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采撷这些幽默的花朵,请看以下几例: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他信力”和“自欺力”均是仿照“自信力”而来,仿词的运用,表现出一种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将论敌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这里的“狭人”是仿“阔人”而造,作者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对那些替反动统治者竭力辩护、鼓吹尊孔读经的帮闲文人,作了无情的讽刺,显示出新鲜而风趣的语言魅力。

(三)运用反语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谴责北洋政府对学生的野蛮屠杀时说:“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这句话中,“伟绩”和“武功”原本都是褒义词,在这里就是作为反语使用的,运用这样的方法,鲁迅先生表达了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强烈的讽刺和憎恨。

在议论文中,运用反语,便如在语言中撒进一袋胡椒粉,给人的感觉是火辣辣的难忘。

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种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些土气,这也算一个创作呢!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

这一段话便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表达既幽默又诙谐,给人的感受是既甜丝丝又酸溜溜。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反对党八股,可毛主席却说“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干别的都没有什么创作,就创作了一个“党八股”!这样的表述,使人在笑声中脸红心愧,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四)文白结合

现代文自然应以白话为主,但有时出于需要,偶用一下文言词句,能收到幽默、含蓄、活泼、隽永的效果,增强表现力。此种语言现象在鲁迅杂文中多见。

“……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文学与出汗》)

“……无论其怎样落水,为人也则帮之,为狗也则不管之,为坏狗也则打之。一言以蔽之:‘党同伐异’而已矣。”(《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现代文中使用文言词句,一定要慎重,不可过多过滥,否则易流于文白夹杂。运用恰当,文采斐然,如汤中加味精;运用不当,弄巧成拙,犹水中撒泥沙。

(五)俗雅结合

文章语言当然是尚雅而忌俗,但文学大家的文章,在以“雅语”为主的前提下,常信手拈来缀入一些俗语、口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亦别具风味。

鲁迅先生在雅俗结合方面也是我们的楷模,下面例子中加点的词语,就是鲁迅先生在雅的文章中,加进的“俗”佐料。

“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善于摆臭架子。”(《古书与白话》)

“或者中外的娘儿们上街的时候,脖子上拴了细链子跟在脚后跟……说得苛刻一点,也就是自家掘坑自家埋……刘百昭殴曳女师大学生,《现代评论》上连屁也不放。”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善用俗语,把他们巧妙地点缀文中,能够使议论文的语言妙趣横生,在幽默诙谐中体现出犀利的锋芒。

轻松发笑是幽默的外壳,富于哲理是幽默的内核。议论文中的幽默,是作者深刻思想和完美人格的外化,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它的目的仍是阐明道理,催人思索,使人回味。

二.议论文语言也可散文化

议论文的语言容易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流于枯燥与单调,不能给人以愉悦和美感。在语言表达方面,散文可以说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同学们的习作中,规矩的议论文比较多,灵活的议论散文比较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看,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语言比较优美的议论散文的形式,观点的表达会增色不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言之有文,自然比较讨人喜欢,当然也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现举几例高考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的优秀片段为例:

无数的艰难无数险阻,构成了整个生命的画卷;无数的转折无数的叉口,教会了我们坚定和执着。翻过这一峰,另一峰却又见。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而生活的意义在于真心付出,用热情创造每一个明天,用微笑面对每一次转折,在转折中学会判断,在转折中学会坚持,在转折中学会依赖,生命其实是一首无悔的阙歌。(北京考生)

香远益清的芙蓉告诉我,气质可以选择;燃烧自己的红烛告诉我,品格可以选择,展翅腾空的雄鹰告诉我,信念可以选择;高大挺拔的的青松告诉我,意志可以选择;所以,我不在乎上帝让我成为什么物质。(广东考生)

诚信不是鲜花,它没有鲜艳的外衣,诚信不是珠宝,它没有耀眼的光华;诚信只是花蕊,隐藏在花中,吐露清芬,诚信只是一块朴素的玉石,未经雕琢却价值连城。(湖北考生)

生活中的诚信是变化的高手: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江苏考生)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它最美,美得娇艳欲滴,美得摄人心魄。诚信如一支玫瑰,百花园中它最美,美得无暇,美得高贵。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它最美,美得赤诚,美得消魂。(江西考生)

如果在写议论文时注重语言的流畅优美,避免枯燥无味,就能把议论文的优点和散文的优点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二者交融辉映,相得益彰。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三.议论文语言何妨“多情”

袁枚说:“作诗不可以无我。”同样,作文也不可以无“我”。一篇议论文,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讽刺什么,首先应该是准确鲜明、富于哲理的,但理性的花朵需要有感情的活水滋养才会更鲜艳。要想写出一篇佳作,缺少了饱满的感情是不成的。

下面文字为一篇题为《倾听自己的心跳》作文的最后一段:

倾听着自己的心跳,充实着自己的记忆,用自己的左手温暖着右手,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憔悴的隘口,待一生走完,你会在蓦然回首之间发现,原来人生是这样变得完整而走向更文明。

这段文字,寓深刻哲理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融入了作者深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既给人启迪又让人感动。

一篇作文在论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这样写道:

一幅摄影作品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带着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于一破败的教室里,缕缕阳光透过没有玻璃的门窗洒在她的裙褶上。多么美丽安静,多么富有诗意——你也许这样想。但当你知道这教室是被轰炸后废弃的屋子,当你知道房外的巴格达是怎样的局势时,你还会这样想么?也许你会感慨这美丽和诗意是多么的脆弱,一颗炮弹就可以使它灰飞烟灭;也许你会叹惋:小女孩脸上那迷人的微笑还能盛开多久?她那温馨的梦能否不被炮火惊醒?她那纯净的心灵能否不飘进一片战争的乌云?战争,摧毁的竟是这般美丽这般纯净的事物!物质的毁灭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能否愈合?

文段通过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描述,巧妙地把美与丑、善与恶、浪漫的诗意和残酷的现实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而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抒发了作者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战争的危害也通过这富有浓郁感伤色彩的笔调揭示得如此深刻,如此惊心。真情最动人。

我们写议论文,如果既能思想深刻,还能做到感情充沛,融情于理,情采并茂,就更能打动人心。这样的作文也就更富于作者的个性。

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使议论文充满神韵

议论文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如果整篇都是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就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难以卒读;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使议论文鲜活生动,很容易吸引并打动读者。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逐步培养形象说理的思维习惯。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针对反动文人对已故革命家孙中山的攻击毁谤,写道: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现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深刻的道理通过联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余秋雨《漫步台城》中有一段话:

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地方太挤了,而掩盖废墟的举动又太伪善了。

这段议论阐明的是不要掩盖废墟。作者联想到了祖母和老者,通过评价他们没有皱纹和白发的不可思议,说明自己的思想。由于利用了形象来说理,很自然地让读者认同他的观点。因为人们虽然可能对废墟这个事物不太了解,但是祖母和老者都是人们了解的,对重建废墟这个问题人们平时虽然可能没有思考过,但是一经作者用祖母和老者来类比,人们很快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所持的观点也就在这种共鸣中被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下面是从两篇以“时间”为话题的议论文中分别摘出的两段话:

文段一: 时间是公正的,如果你充分利用了时间,你就会有所收获;如果你浪费了时间,你就会两手空空,后悔一生。

文段二:时间是一把双刃剑,既奖励勤奋者,又惩罚懒惰者。时间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为耕耘者留下丰收的田野,为懒惰者留下荒芜的戈壁;它赠给跋涉者以醉人的花香,也会把投机者引入绝望的沼泽。

文段一的道理是说清楚了,但没用联想与想象,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而文段二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时间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说理精辟透彻,语言也显得文采飞扬。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议论文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立论千古呢?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辞是一种睿智,个性也算一种品格,只要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文章自然会“文质彬彬”起来。

[迁移练习]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我学会弹钢琴就好了”……;或者“如果当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等等。总之,“如果”后的话是一种假设,想象中的一种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

请你以《生命不相信如果……》为题,联系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力求在此基础之上达到生动形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