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中高二理科哲学6-7课练习
录入者:teacher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3日
泉州七中高二理科哲学6-7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
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
A.
不怕慢,就怕站
B.
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C.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D.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3.
楼市“拐点”到底指什么?是指房价从上涨到下跌,还是指房价从快速上涨到深度调整?对此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D.
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对象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4.
截至 2010年10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已经向地面传输了32G的科学数据,为深入研究月球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③④C.①③D.①④
5.
一切真理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才会被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材料说明( )
A.
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C.
一切真理都是终极真理
D.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6.
深圳发展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强调( )
A.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盲目实践也能成功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完成“神七”任务之后,将于2011年上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011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之后再研制发射空间实验室。在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之后,中国将走向星际空间更遥远的地方。据此回答7、8题:
7.
“神七”的成功发射,主要体现了实践的()
A.
可控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
8.
从“神五”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和“神八”,中国航天人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这充分说明( )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规律是客观的
9.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
A.
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
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
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10.
随着观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X波段多普勒雷达的出现,现在气象部门能够每隔一小时提供一份气象预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这表明()
A.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C.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D.
正确的实践使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
11
.
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
( )
①真理是无条件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具体的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2
.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了
( )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
.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D.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13
.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①具有不确定性②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A
.①②B.③④C.①③
D
.②④
14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①②
B
.②③C.①③D.②④
15.
在苏州的闹市区,裁缝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流行时装挂在布店门前,布店则将各种流行面料摆出来让顾客挑选。顾客在布店买了衣料,即可在店门前请裁缝量体裁衣,一般三天即可取,布店与个体裁缝都增加了营业额。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④事物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6.“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人的这段话说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B. 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C. 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
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17.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
A. 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 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D.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8.
2010年10月10日各地登记结婚人数剧增,因按传统风俗,情侣们倾向于选择一个“十全十美”的日子结为连理,该日三“十”相连,故成首选。赋予10月10日以吉祥寓意(
)
①是唯心主义观点的体现
②是主观臆造的虚假联系
③说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
④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B.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C
.
部分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
D.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0.“有时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它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可能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才能发生联系”。这说明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变的
B
.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
C.我们可以找到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是不存在的
21.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
.
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部分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决定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在于最高的木板有多长,而在于最矮的木板有多长。这就是经济学界著名的“木桶理论”。
22. “木桶理论”蕴涵的哲理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B.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C.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D
.
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23.“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B
.办事情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
C.办事情的关键是搞好局部
D.
做工作必须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4.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整体离不开部分,但部分可以离开整体 B.部分高于整体,但也应服务于整体
C.部分对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D
.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25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①
整体性
②
有序性
③
结构性
④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6.
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
A
.记忆时眼耳并用B.特别注意发挥每个部分的作用
C
.把握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D
.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7.
江苏某市实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整体合力----“计划一个头、土地一只口、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资金一本帐、监管一条龙”。该市的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
①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表明局部之和必定大于整体
③注重整体内部优化组合
④表明系统内有主次层次之分
A
.
③④
B
.
①③
C
.
②
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28.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16分)
29.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5分)
30.
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但耕地却被征用滥占严重,从
1996
年至
2002
年,我国年减耕地
1027
万亩,仅
2003
年我国耕地面积就减少了
3800
多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就达
343.7
万亩,比上年增长
17
℅,同时由于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现有耕地退化、沙化、酸化和盐渍化速度惊人。
结合材料,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15分)
泉州七中高二理科哲学6-7课练习答案
1-5
:BBDAD6-10:BBADC11-15:BADAB16-20:DCACB
21-25
:BDDDC26-27:CB
28.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
(6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
(4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6分)
29.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分)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30.
(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的利用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5分)
(
2
)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又会影响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5分)
(
3
)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顾全大局,又重视局部。注重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考虑到耕地问题可能带来的极大危害。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