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容)
录入者:teacher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2日
古代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容)
古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律诗、绝句→宋词→元曲。
古代诗歌
体裁
分类:
①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古代诗歌的
题材
分类:
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边塞诗常见意象
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1 、盛 唐:
1 、盛 唐: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
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2 、中晚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2 、中晚唐:
——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一些悲壮,一些惋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
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
3 、宋 代: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
3 、宋 代:
——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 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 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边塞诗的情感内容
1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而不苦,悲壮豪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
、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陇西行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
4
、
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5
、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作诗不过情景二字。——胡应麟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这类诗歌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情与景的关系】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
乐
"
景正衬
"
乐
"
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
"
最爱
"
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
"
哀
"
景正衬
"
哀
"
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
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
"
高卧
"
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
"
秋声
"
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
"
乐
"
景反衬
"
哀
"
情。
古人曾评价说:
"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
自
落,春山一路鸟
空
啼。
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
"
自
"
落,鸟是
"
空
"
啼。
"
自
"
和
"
空
"
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因为,
"
人去尽
"
仍是萧条冷清之景,
"
庭树
"
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
"
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
"
,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
"
处处春水
"
、
"
日日群鸥
"
,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
"
哀
"
景反衬
"
乐
"
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
"
乐
"
情,前面的
"
哀
"
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
"
乐
"
情服务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
"
哀
"
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伟大诗人屈原说过:“
悲莫悲兮生别离。
”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苏东坡也曾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
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送别诗主题思想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 入 ” 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 玉壶 ” 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 入 ” 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 玉壶 ” 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别 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 “ 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 。
四、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 “ 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 。
四、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陶渊明《咏荆轲》)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诗句中用“已”和“犹”两个虚词,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音节舒缓,读来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陶渊明《咏荆轲》)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诗句中用“已”和“犹”两个虚词,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音节舒缓,读来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拟等。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羁旅行役
(
羁旅乡思)
诗
所谓
“
羁旅行役
”
,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可能是: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抓住诗人选用的意象和构造的图景,弄清诗人所思所想,从而理解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可能是: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抓住诗人选用的意象和构造的图景,弄清诗人所思所想,从而理解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常写的意象
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寒蝉:悲凉;
猿猴:哀伤;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寒蝉:悲凉;
猿猴:哀伤;
落花: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沙鸥:飘零,伤感;
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其他意象:
驿道,马,船,杜鹃,家书,故园,客,远,浮萍,飞蓬.
景物特点:
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常用的表现手法
: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衬托(乐景衬哀情) 对比, 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比喻,拟人.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
①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③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诗从对面写来。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
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
,诗人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他在诗中表现出
什么态度
,这种态度又是运用
什么方法
来表达的。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⒈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
临古地
A.
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 如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 如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2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
.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金陵怀古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金陵怀古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 杜牧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小结: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㈠怀人伤己
1 .对比失落型
2.同病相怜型
㈡怀古伤今
1 .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
㈢理性反思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㈠怀人伤己
1 .对比失落型
2.同病相怜型
㈡怀古伤今
1 .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
㈢理性反思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2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三.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
咏史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小结: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花
鸟
草
虫
皆
有品
——咏物诗鉴赏指导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
6021
首,初唐
504
首,盛唐
746
首,中唐
1455
首,晚唐
3556
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刘熙载《艺概》
“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 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
二、初步感知: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 诵读解意
⑵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 手法:托物言志
⒉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刘熙载《艺概》
“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 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
二、初步感知: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 诵读解意
⑵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 手法:托物言志
⒉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解说 ]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 “ 物 ” 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 “ 小松 ” 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 “ 凌云 ” 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 自小刺头深草里 ”──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 “ 深草里 ”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 “ 深草 ” 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 “ 刺头 ”──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 刺头 ” 的 “ 刺 ” ,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 “ 刺 ” 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 “ 小 ” ,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
“ 而今渐觉出蓬蒿。 ”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 “ 出 ” 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出 ” 是 “ 刺 ” 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 “ 凌云 ” 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 “ 刺头深草里 ” 到 “ 出蓬蒿 ” ,只能 “ 渐觉 ” 。 “ 渐觉 ” 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 “ 渐觉 ” 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 “ 渐觉 ” ;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 “ 渐觉 ” 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 “ 凌云 ” ,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 “ 凌云 ” ,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 “ 凌云木 ” ,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 “ 识 ” 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 “ 时人 ” ,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 “ 时人不识 ” ,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 “ 帝里无相识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 “ 小松 ” ,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⒊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 “ 高 ” 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 “ 垂 ” 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 “ 杨柳 ” 和 “ 腰支 ” 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 “ 条甚长,状若丝缕。 ”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 “ 风流可爱 ” 。这里把柳条说成 “ 绿丝绦 ” ,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 碧玉妆成 ” 引出了 “ 绿丝绦 ” , “ 绿丝绦 ” 引出了 “ 谁裁了 ” ,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 “ 春风 ” ,也被用 “ 似剪刀 ” 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 “ 剪刀 ” 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从 “ 碧玉妆成 ” 到 “ 剪刀 ”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 “ 碧 ” 和下句的 “ 绿 ” ,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 “ 碧玉破瓜时 ” 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 “ 碧玉小家女 ” (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 “ 细叶 ”“ 二月春风 ” 又是有联系的。
[ 解说 ]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 “ 物 ” 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 “ 小松 ” 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 “ 凌云 ” 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 自小刺头深草里 ”──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 “ 深草里 ”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 “ 深草 ” 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 “ 刺头 ”──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 刺头 ” 的 “ 刺 ” ,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 “ 刺 ” 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 “ 小 ” ,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
“ 而今渐觉出蓬蒿。 ”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 “ 出 ” 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出 ” 是 “ 刺 ” 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 “ 凌云 ” 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 “ 刺头深草里 ” 到 “ 出蓬蒿 ” ,只能 “ 渐觉 ” 。 “ 渐觉 ” 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 “ 渐觉 ” 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 “ 渐觉 ” ;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 “ 渐觉 ” 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 “ 凌云 ” ,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 “ 凌云 ” ,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 “ 凌云木 ” ,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 “ 识 ” 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 “ 时人 ” ,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 “ 时人不识 ” ,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 “ 帝里无相识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 “ 小松 ” ,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⒊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 “ 高 ” 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 “ 垂 ” 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 “ 杨柳 ” 和 “ 腰支 ” 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 “ 条甚长,状若丝缕。 ”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 “ 风流可爱 ” 。这里把柳条说成 “ 绿丝绦 ” ,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 碧玉妆成 ” 引出了 “ 绿丝绦 ” , “ 绿丝绦 ” 引出了 “ 谁裁了 ” ,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 “ 春风 ” ,也被用 “ 似剪刀 ” 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 “ 剪刀 ” 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从 “ 碧玉妆成 ” 到 “ 剪刀 ”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 “ 碧 ” 和下句的 “ 绿 ” ,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 “ 碧玉破瓜时 ” 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 “ 碧玉小家女 ” (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 “ 细叶 ”“ 二月春风 ” 又是有联系的。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诵读解意
2 、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 、手法分析: 1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 、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 形似 ” 。 [ 曲尽其妙 ]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 神似 ”[ 不滞于物 ]
3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 、 “ 读清 ” 全诗
2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蝉李商隐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诵读解意
2 、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 、手法分析: 1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 、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 形似 ” 。 [ 曲尽其妙 ]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 神似 ”[ 不滞于物 ]
3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 、 “ 读清 ” 全诗
2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 、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清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
2 、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清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
南国十三首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
可怜
”
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
“
嫁与东风
”
是自愿,
“
不用媒
”
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
嫁与东风
”
虽
“
不用媒
”
,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3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咏怀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抱负、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
月上瓜州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以女子为诗歌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女子的身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叹、哀怨等情感的诗歌。
“闺”的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源于《诗经》,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获长足发展。到了唐代,这类诗步入其鼎盛发展的阶段,名家杰构,层见迭出。
闺怨诗常见表达主题
1.
闺怨诗
描写闺中少妇幽怨,亦称“闺情诗”。
唐代的不少闺怨诗,是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有些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尤指贵族少妇因为丈夫做朝廷的官吏而不得不做那些繁琐的朝政大事,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想那在春日里打扮得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原本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衣锦还乡,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构思巧妙,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
无愧“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
《唐诗摘抄》
)
之誉。
2.
宫怨诗
反映宫中女子幽闭宫中的痛苦,表达了她们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宫怨诗)
何满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一作《河满子》,乃乐曲名。相传以乐人何满子而得名。白居易有《何满子》诗说:“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迭,从头便是断肠声。”可见其声哀婉欲绝。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的心声。这首诗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之遥远和时问之久长,极有感染力,遂使人感觉到她将永远被幽禁在深宫里苦挨时日,从此再也不能返回那三千里外的故乡同父母相见了。广大宫女一旦进宫,不仅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失去了家庭的乐趣,终日只能与宫室为伴。纵使有锦衣玉食的生活,纵使有君王的偶尔顾幸,但二十年来日日压抑在她胸中的思亲情绪,二十年来夜夜魂牵梦绕的故土情结,是怎么消也消除不掉的。正因为如此,她心中的积怨以极深极重,也极易被触发,所以她唱《何满子》时,即使一声才发而双泪难禁,表现了她内心感情的不可抑制,有强烈的打动人的力量。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一是巧妙地运用了“三千里”、“二十年”、“一声”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将宫女的悲惨境地给予读者一种无限悠远、渺茫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3.
征妇怨诗
征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在征妇们看来,为远在边疆戍守的丈夫缝制一件寒衣,使得她们亲爱的丈夫不至于受冻,是她们每年入秋后的一件大事。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呈现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长安城内的家家户户,凡是有丈夫戍守在边关的妇女们,都趁着这月明之夜为远方的征人赶制寒衣。
寄夫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每一针每一线缝进去的不仅仅是丝棉,更是她们对远方征人的无限关怀和体贴,是她们对丈夫的缱绻相思之情。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句写战士们为了报国,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第二句紧接首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伤亡的惨重;结尾两句更为凄恻,战士已经是他乡之鬼,但他们的妻子还盼望着在梦中相见。将士为国牺牲,是他们的责任与光荣;只是这些可怜的闺中少妇啊,该是怎样度过毫无希望的余生
!
整首诗悲壮而沉痛,激昂而伤感。
4.
商妇怨诗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琵琶女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确道出了商人的本质。这些商人长年在外,行踪无定,更有甚者杳无音信,数年不回;而作为他们的妻子,那些少妇们却独守空房,寂寞孤独,难免会生出怨恨之情,甚至呼喊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唐代的闺怨诗中有不少诗作是专门为这些商妇们写的。
啰唝
曲刘采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这首诗写丈夫外出经商经久不归,而在家中的妻子天天思念的情景。啰唝,犹“来罗”,意为盼远行之人回来。此诗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你的丈夫久久不归与秦淮水、与江上船有何干系
?
但仔细想来它又有必然的联系,想当初正是这“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而今“经岁又经年”还不把他载回来,她怎能不怨恨你这水这船呢
!
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天真女子天天伫立江边,望水望船望归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讽喻诗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轻肥》、《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讽喻诗出题较少。
官仓鼠(唐)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哲理诗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画诗
题画诗来源于画面
,
但又不为画面所拘束
,
它往往是从画面的内容或其一点生发开去
,
敷衍成篇。“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上一篇:诗歌鉴赏 语言鉴赏 二
- 下一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