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鸟 草 虫 皆 有品 ——咏物诗鉴赏指导
录入者:teacher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2日
花
鸟
草
虫
皆
有品
——咏物诗鉴赏指导
(诗歌鉴赏形象之事物形象)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
6021
首,初唐
504
首,盛唐
746
首,中唐
1455
首,晚唐
3556
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刘熙载《艺概》
“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 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刘熙载《艺概》
“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 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
咏物诗特点归纳:
1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 形似 ” 。 [ 曲尽其妙 ]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 神似 ” [ 不滞于物 ]
3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1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 形似 ” 。 [ 曲尽其妙 ]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 神似 ” [ 不滞于物 ]
3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初步感知: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⑴
解读诗句
⑵把握
形象特点:
松树在小的时候被掩没在
“
深草里,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⑶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
“
小松
”
自喻。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 “ 帝里无相识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 “ 小松 ” ,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⑷ 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身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 “ 帝里无相识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 “ 小松 ” ,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⑷ 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身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5)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例:
卜算子·咏梅陆游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解读诗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解读诗句
2
、形象特点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 、思想感情: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 、表现手法: 1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 、思想感情: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 、表现手法: 1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 、环境烘托。
链接高考
(
2010
年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
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
悢
②使心伤。
[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
悢
(liàng):悲伤。
(
1
)诗中“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3
分)
答:
1
、
凤凰饮清露,栖山冈,不与世俗同列,表现其品行高洁。
2
、
叫声响彻九州,表明其才能出众。
3
、
眼观天下,表明其志向远大。
(
2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
分)
答:
1
、托物言志。
2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实战演练:
梅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首诗借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
梅花不受世俗污染,自甘贫寒,不愿出名。
诗人借对梅花的吟咏,抒发了自己不慕名利,淡薄自守的情怀。
事物形象题
*
题目:分析诗中所塑造的
**
的形象特征。
*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示例: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请赏析诗中所塑造的瀑布的形象。
答案示例:
1
、
诗歌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
2
、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3
、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小试牛刀
答案示例:
1
、
主要形象是梅花。
2
、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突出了梅花的耐寒、坚韧、高洁与无私报春的特征。
3
、
表现了作者自甘寂寞、不慕荣华、不同流俗的志趣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挑战一下: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漠漠春芜春不住①,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②,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
②折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请赏析诗中的“孤花”形象。
答案示例:
1
、
这首词塑造了在芜杂之地却绚烂开放,生机勃勃的孤花形象。
2
、
暮春时节,满园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的孤花独自开放。
3
、
孤花正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写自己的不合时宜,表明对社会环境的不满和自己超然世外、高标独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