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3日
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例
叶丽钻
高考要求:结合城市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了解我国发展城市新区的主要原因,以及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上海市在我国的地位。
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海市的建设等问题。
背景知识:城市——人类干预自然环境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市环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样,城市的发展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城市及其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目前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病”及未来怎样发展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选定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中国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在此主题之下的四个副主题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和“美好城市社区的重塑”。天蓝、水清、地绿、住佳
1、城市化及其进程:地区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三个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比重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能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2、城市化特点:
a.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发展起步晚,发展快,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3、城市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秩序混乱等
4、解决措施:
分散城市职能,建立新城和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一、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理解上海优越的区位条件,上海市面临的主要城市化问题及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上海市的发展情况学会分析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㈠上海市的发展
1、上海市在我国的地位:
上海是我国市区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商业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
发展方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那上海经济为什么能这样发达,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有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交通、腹地、政治等社会经济条件。
2、优越的区位条件:
上海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区位优势呢?
读图:课本图12.1“上海市位置”,分析上海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处长江入海口,背靠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上海的区位优势。
(2)社会经济条件:
A、便捷的水陆交通:大陆海岸中点、长江航线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高速公路、航空。
(近年来,上海城市交通显著改善,但还跟不上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步伐。未来五年上海将计划形成“海、空、铁、陆、水”五路并举的格局。然而,城市交通的改善涉及方方面面,并不只是一个领域内的问题。)
最具优势的是水运,长江航线入海口;我国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具有河港、海港双重特色的最大港口。
B、广阔的经济腹地: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地带、沪宁杭工业区城市带
C、高素质的劳动力:劳动力丰富、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商品经济意识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且劳动力要有较高的素质,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从历史上看,这里是我国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历来就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教育意识,公众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因此,这里的劳动力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还有大量的内地民工和人才流人大上海。
D、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农业基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农业非常发达,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可以供应上海。
(上海市的发展为长三角的农业发展提供的广阔的市场)
经济要建设、人口要居住,为改善城市环境、人类居住环境、发展基础设施等都要土地,因此,上海在经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城市规模的扩大: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
1911年用地 |
1949年用地 |
1990年用地 |
上海占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但主要在什么地方扩展?
——主要在黄浦江以西、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除了市区范围扩大,上海在用地方面还做了什么?
——在郊区兴建了一大批卫星城和开发区。
这批卫星城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散市区的人口和工业。
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上海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区范围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尽管上海市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十几个卫星城又分担了上海一部分的人口和工业,上海的土地仍满足不了上海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的需要,同时,投入资金的不足又使市政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因此,上海同样也面临很多的重大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本表12.1“1990年上海、北京、天津市区人均道路、下水道比较”
城市 |
道路密度(km/km2) |
人均道路长度(m/人) |
人均道路面积(m2/人) |
人均下水道长度(m/人) |
上海 |
6.66 |
0.22 |
2.38 |
0.25 |
北京 |
7.04 |
0.49 |
4.22 |
0.40 |
天津 |
8.75 |
0.64 |
6.18 |
0.58 |
从图上可看出什么问题,它会带来什么后果?
——道路少,人均面积,长度少,会带来道路堵塞,交通堵塞。下水道不足,易造成污水排放不畅,造成污染。
㈡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
主要问题是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缩小、环境质量变差和用地紧张。但是,这些问题的最终根源是用地紧张。
1、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2、居住拥挤
由于交通拥挤,就要扩建马路,居住拥挤,就要建住房,而这一些都要占用土地,——绿地面积少。
绿地——衡量一个城市环境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90年以前的上海,包括林地草坪在内的绿地很少,人均只有1.2平方米,在全国也只排在倒数第二位,远低于世界一些著名大都市。
世界几个大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单位:平方米)
城市 |
华盛顿 |
莫斯科 |
巴黎 |
伦敦 |
纽约 |
北京 |
上海 |
人均绿地 |
45.0 |
44.0 |
24.7 |
22.8 |
19.2 |
6.14 |
1.2 |
城市绿地有什么作用?城市绿地少,会带来什么问题?
——净化空气,吸烟带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城市绿地的减少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3、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不管是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还是绿地少,环境质量差,根源都是用地紧张。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呢?
——扩大城市空间,增加用地规模。
4、用地紧张
但是,上海市区的建设用地已趋饱和,市区用地的潜力已基本没有,要想在市区扩展已无多大可能。而上海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成为上海市要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海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它的经济、人口、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人口规模的扩大,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用地规模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求,用地矛盾成了上海继续发展的“瓶颈”,产生了道路狭窄、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是上海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二十一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据《华东信息日报》报道,联合国日前发表了现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的统计报告。其中,特别提及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依次为1.上海;2.北京;3.广州;4.天津;5.深圳;6.武汉;7.杭州;8.重庆;9.沈阳;10.青岛;11.南京;12.成都;13.大连;14.宁波;15.无锡;16.苏州;17.厦门;18.西安;19.哈尔滨;20.济南;21.福州;22.长春;23.长沙;24.郑州;25.昆明。
二、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㈠浦东新区的开发作用和条件
1.作用:
(1)解决上海发展中的城市问题,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2)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
浦东有哪些优势条件呢?——浦东距离“近”;浦东土地“大”;浦东地势“平”;浦东地价“廉”。
“上海市区地图”
浦东顾名思义是在黄浦江以东,同上海繁华的地区仅——江之隔,但在开发前,经济远远落后于浦西.曾有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可想当时浦东浦西的差异。浦东位置?面积?
浦东位置:位于黄浦江以东,北临长江,东濒东海。面积:520多平方千米。
有利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河渠纵横,水源供应充足。
近上海老城区,同最繁华的外滩和南京路仅一江之隔.利于接受上海老城区的辐射;近江近海,有发展水运,加强对外联系的有利条件。范围相当于上海建成区的两倍,能满足上海大规模开发的土地需求。浦东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发的土地成本较低。
2.条件:
(1)自然条件好:地形平坦、河渠纵横、气候暖湿。
(2)土地面积大,开发成本低。
(3)浦东与上海繁华闹市只一江之隔,易于和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张白纸,才能画最美最新的图”,可以更好地规划,更合理地设计,发展的起点、标准可更高。1990年4月1日中国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那么浦东开发的目标是什么?
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以什么为中心?其发展目标是什么?
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那浦东是怎样规划和开发的呢?
[课本p124
㈡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1、城市分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主要用来发展工业、居住、文教科研、体育卫生、交通等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或作市区中心用地,非城市化地区主要用来发展绿化用地。城市里的绿地主要是公园、植物园。远郊绿地可发展蔬菜基地、果园、现代农业基地等。绿地同城市化地区是怎样分布的?
——相间分布,可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浦东新区在具体的功能小区的布局上,又采取了怎样的形态呢?
2、布局模式: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形成多核心、开敞式模式
沿黄浦江南北轴向发展,向东纵深呈综合组团发展。从北向南依次为外高桥——高桥综合区,庆宁寺一一金桥综合区、陆家嘴——花木综合区、北蔡一一张江综合区、周家渡——六里综合区;形成了多核心,开敞式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既保证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又可保证了有大片绿地的存在,既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环境。但是由于各个区之间又是比较分散的,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
五纵五横10条快速干道,四纵四横8条骨干河道,加强了区内联系,又过内环线、外环线、桥梁、隧道,将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3、交通发展:五纵五横快速干道、四纵四横骨干河道,内环、外环线及桥梁、隧道越江工程,把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浦东新区的城区形成了怎样的形状?在这些交通干线之间最合适的用什么来隔开?——呈方格状城区布局,交通干线之间用绿化带隔开。
既保护了环境,又使道路比较通畅。
这样的方格状布局,使许多街区相望不相及。相隔又相通,开阔通畅,大大方便了交通,减少了由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而中间用以相隔的绿化带的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
要起到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要达到人均有林地10平方米,或50平方米的草坪,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
4、加强绿化:人均公共用地面积20平方米,公共绿地占城市20%,绿化覆盖率达35%
如此大面积的绿地,众多类型的绿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化体系,使浦东成为一个花园式的新城。
㈢浦东新区的发展
1.大力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
主要交通设施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浦东国际机场等,还有地铁、轻轨铁路、内环线、外环线等重大工程,另外,港口,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也相继完成。
2.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基本格局
五个综合分区形成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王桥工业区,外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外高桥港区,上海华厦文华旅游区等。
这一些区域的形成,浦东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3.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浦东新区GDP的增长示意图
从1990年规划开发算起,到1997年大约增长了多少倍?年增长率大约是多少?
——1997年是1990年的1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浦东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家平均增长速度。浦东新区主要发展了哪一种产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2000年浦东在上海的地位 |
读课本p125,表12.9“浦东在上海的地位” 从浦东的面积、人口到各项经济指标,分析一下浦东在上海的地位最突出的是什么?
——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其他经济方面如GDP外贸出口等也远超过同面积,同人口的其他地区。
部门结构看,技术含量高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家电,钢铁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构成了浦东新区主要的支柱产业。
3.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浦东的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和一片片绿地相间分布代替了昔日的田园风光,城市环境优美。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发展的过程,浦东之所以能成为上海发展城市新区的首选是由于这里距离上海繁华区较近,开发的空间大、难度小、成本低、水源供应充足,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其他措施,浦东在基地设施、城市格局、国民经济、城市环境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是上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 |
“活动题”中有关专家对浦东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修改意见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原来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只是针对浦东大约200平方千米的“城市化块区”,对所谓“非城市化块区”,即使是已经有了城区生长点和快速发展的地区,没有予以规划,造成了任其发展的消极局面。
其次,限制“城市化块区”范围,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后容易走老城区相互抱团拥挤的老路。
按照“亦城亦乡”的新城市观念,将整个浦东新区规划不等的“非城市化区”穿插在“城市化块区”之间,可以指导整个新区的集镇发展,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时使城区之间保留足够数量的农牧林用地,建设若干生态走廊,调剂视觉,平衡生态。
例一、北京市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2004年年底前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1、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2、“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北京市设立“多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交通压力 B、吸引农民进城
C、减少北京市人口 D、控制北京市产业的发展
3、北京市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制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和迅猛发展,北京的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
B、吸引国外旅游者的需要
C、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 D、分散北京城市职能的需要
解析:
1、古代都城传统特点是道路与经线、纬线一致,皇宫建筑中轴线突出,且南北对称。
2、城市规划中各种各种功能区分散布局的目的是分散城市交通压力,分散人流和车流,避免出现交通拥塞状况。
3、一个城市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一般是着眼于城市长期发展,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是为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
例二
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例
叶丽钻
高考要求:结合城市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了解我国发展城市新区的主要原因,以及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上海市在我国的地位。
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海市的建设等问题。
背景知识:城市——人类干预自然环境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市环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样,城市的发展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城市及其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目前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病”及未来怎样发展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选定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中国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在此主题之下的四个副主题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和“美好城市社区的重塑”。天蓝、水清、地绿、住佳
1、城市化及其进程:地区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三个标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比重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能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2、城市化特点:
a.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发展起步晚,发展快,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急剧膨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3、城市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秩序混乱等
4、解决措施:
分散城市职能,建立新城和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一、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理解上海优越的区位条件,上海市面临的主要城市化问题及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上海市的发展情况学会分析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㈠上海市的发展
1、上海市在我国的地位:
上海是我国市区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商业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
发展方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那上海经济为什么能这样发达,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有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交通、腹地、政治等社会经济条件。
2、优越的区位条件:
上海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区位优势呢?
读图:课本图12.1“上海市位置”,分析上海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处长江入海口,背靠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上海的区位优势。
(2)社会经济条件:
A、便捷的水陆交通:大陆海岸中点、长江航线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高速公路、航空。
(近年来,上海城市交通显著改善,但还跟不上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步伐。未来五年上海将计划形成“海、空、铁、陆、水”五路并举的格局。然而,城市交通的改善涉及方方面面,并不只是一个领域内的问题。)
最具优势的是水运,长江航线入海口;我国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具有河港、海港双重特色的最大港口。
B、广阔的经济腹地: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地带、沪宁杭工业区城市带
C、高素质的劳动力:劳动力丰富、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商品经济意识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且劳动力要有较高的素质,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从历史上看,这里是我国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历来就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教育意识,公众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因此,这里的劳动力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还有大量的内地民工和人才流人大上海。
D、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农业基地之一
长江三角洲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农业非常发达,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可以供应上海。
(上海市的发展为长三角的农业发展提供的广阔的市场)
经济要建设、人口要居住,为改善城市环境、人类居住环境、发展基础设施等都要土地,因此,上海在经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城市规模的扩大: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
1911年用地 |
1949年用地 |
1990年用地 |
上海占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但主要在什么地方扩展?
——主要在黄浦江以西、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除了市区范围扩大,上海在用地方面还做了什么?
——在郊区兴建了一大批卫星城和开发区。
这批卫星城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散市区的人口和工业。
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上海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区范围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尽管上海市区面积在不断扩大,十几个卫星城又分担了上海一部分的人口和工业,上海的土地仍满足不了上海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的需要,同时,投入资金的不足又使市政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因此,上海同样也面临很多的重大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本表12.1“1990年上海、北京、天津市区人均道路、下水道比较”
城市 |
道路密度(km/km2) |
人均道路长度(m/人) |
人均道路面积(m2/人) |
人均下水道长度(m/人) |
上海 |
6.66 |
0.22 |
2.38 |
0.25 |
北京 |
7.04 |
0.49 |
4.22 |
0.40 |
天津 |
8.75 |
0.64 |
6.18 |
0.58 |
从图上可看出什么问题,它会带来什么后果?
——道路少,人均面积,长度少,会带来道路堵塞,交通堵塞。下水道不足,易造成污水排放不畅,造成污染。
㈡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
主要问题是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缩小、环境质量变差和用地紧张。但是,这些问题的最终根源是用地紧张。
1、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2、居住拥挤
由于交通拥挤,就要扩建马路,居住拥挤,就要建住房,而这一些都要占用土地,——绿地面积少。
绿地——衡量一个城市环境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90年以前的上海,包括林地草坪在内的绿地很少,人均只有1.2平方米,在全国也只排在倒数第二位,远低于世界一些著名大都市。
世界几个大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单位:平方米)
城市 |
华盛顿 |
莫斯科 |
巴黎 |
伦敦 |
纽约 |
北京 |
上海 |
人均绿地 |
45.0 |
44.0 |
24.7 |
22.8 |
19.2 |
6.14 |
1.2 |
城市绿地有什么作用?城市绿地少,会带来什么问题?
——净化空气,吸烟带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城市绿地的减少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3、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不管是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还是绿地少,环境质量差,根源都是用地紧张。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呢?
——扩大城市空间,增加用地规模。
4、用地紧张
但是,上海市区的建设用地已趋饱和,市区用地的潜力已基本没有,要想在市区扩展已无多大可能。而上海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成为上海市要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海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它的经济、人口、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人口规模的扩大,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用地规模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求,用地矛盾成了上海继续发展的“瓶颈”,产生了道路狭窄、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是上海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二十一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据《华东信息日报》报道,联合国日前发表了现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的统计报告。其中,特别提及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依次为1.上海;2.北京;3.广州;4.天津;5.深圳;6.武汉;7.杭州;8.重庆;9.沈阳;10.青岛;11.南京;12.成都;13.大连;14.宁波;15.无锡;16.苏州;17.厦门;18.西安;19.哈尔滨;20.济南;21.福州;22.长春;23.长沙;24.郑州;25.昆明。
二、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㈠浦东新区的开发作用和条件
1.作用:
(1)解决上海发展中的城市问题,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2)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
浦东有哪些优势条件呢?——浦东距离“近”;浦东土地“大”;浦东地势“平”;浦东地价“廉”。
“上海市区地图”
浦东顾名思义是在黄浦江以东,同上海繁华的地区仅——江之隔,但在开发前,经济远远落后于浦西.曾有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可想当时浦东浦西的差异。浦东位置?面积?
浦东位置:位于黄浦江以东,北临长江,东濒东海。面积:520多平方千米。
有利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河渠纵横,水源供应充足。
近上海老城区,同最繁华的外滩和南京路仅一江之隔.利于接受上海老城区的辐射;近江近海,有发展水运,加强对外联系的有利条件。范围相当于上海建成区的两倍,能满足上海大规模开发的土地需求。浦东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发的土地成本较低。
2.条件:
(1)自然条件好:地形平坦、河渠纵横、气候暖湿。
(2)土地面积大,开发成本低。
(3)浦东与上海繁华闹市只一江之隔,易于和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张白纸,才能画最美最新的图”,可以更好地规划,更合理地设计,发展的起点、标准可更高。1990年4月1日中国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那么浦东开发的目标是什么?
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以什么为中心?其发展目标是什么?
以人为中心,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那浦东是怎样规划和开发的呢?
[课本p124
㈡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1、城市分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主要用来发展工业、居住、文教科研、体育卫生、交通等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或作市区中心用地,非城市化地区主要用来发展绿化用地。城市里的绿地主要是公园、植物园。远郊绿地可发展蔬菜基地、果园、现代农业基地等。绿地同城市化地区是怎样分布的?
——相间分布,可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浦东新区在具体的功能小区的布局上,又采取了怎样的形态呢?
2、布局模式: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形成多核心、开敞式模式
沿黄浦江南北轴向发展,向东纵深呈综合组团发展。从北向南依次为外高桥——高桥综合区,庆宁寺一一金桥综合区、陆家嘴——花木综合区、北蔡一一张江综合区、周家渡——六里综合区;形成了多核心,开敞式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既保证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又可保证了有大片绿地的存在,既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环境。但是由于各个区之间又是比较分散的,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
五纵五横10条快速干道,四纵四横8条骨干河道,加强了区内联系,又过内环线、外环线、桥梁、隧道,将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3、交通发展:五纵五横快速干道、四纵四横骨干河道,内环、外环线及桥梁、隧道越江工程,把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浦东新区的城区形成了怎样的形状?在这些交通干线之间最合适的用什么来隔开?——呈方格状城区布局,交通干线之间用绿化带隔开。
既保护了环境,又使道路比较通畅。
这样的方格状布局,使许多街区相望不相及。相隔又相通,开阔通畅,大大方便了交通,减少了由交通引起的环境污染,而中间用以相隔的绿化带的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
要起到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要达到人均有林地10平方米,或50平方米的草坪,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
4、加强绿化:人均公共用地面积20平方米,公共绿地占城市20%,绿化覆盖率达35%
如此大面积的绿地,众多类型的绿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化体系,使浦东成为一个花园式的新城。
㈢浦东新区的发展
1.大力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
主要交通设施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浦东国际机场等,还有地铁、轻轨铁路、内环线、外环线等重大工程,另外,港口,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也相继完成。
2.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基本格局
五个综合分区形成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王桥工业区,外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外高桥港区,上海华厦文华旅游区等。
这一些区域的形成,浦东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3.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浦东新区GDP的增长示意图
从1990年规划开发算起,到1997年大约增长了多少倍?年增长率大约是多少?
——1997年是1990年的1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浦东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家平均增长速度。浦东新区主要发展了哪一种产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2000年浦东在上海的地位 |
读课本p125,表12.9“浦东在上海的地位” 从浦东的面积、人口到各项经济指标,分析一下浦东在上海的地位最突出的是什么?
——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其他经济方面如GDP外贸出口等也远超过同面积,同人口的其他地区。
部门结构看,技术含量高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家电,钢铁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构成了浦东新区主要的支柱产业。
3.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浦东的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和一片片绿地相间分布代替了昔日的田园风光,城市环境优美。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发展的过程,浦东之所以能成为上海发展城市新区的首选是由于这里距离上海繁华区较近,开发的空间大、难度小、成本低、水源供应充足,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其他措施,浦东在基地设施、城市格局、国民经济、城市环境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是上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 |
“活动题”中有关专家对浦东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修改意见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原来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只是针对浦东大约200平方千米的“城市化块区”,对所谓“非城市化块区”,即使是已经有了城区生长点和快速发展的地区,没有予以规划,造成了任其发展的消极局面。
其次,限制“城市化块区”范围,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后容易走老城区相互抱团拥挤的老路。
按照“亦城亦乡”的新城市观念,将整个浦东新区规划不等的“非城市化区”穿插在“城市化块区”之间,可以指导整个新区的集镇发展,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时使城区之间保留足够数量的农牧林用地,建设若干生态走廊,调剂视觉,平衡生态。
例一、北京市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2004年年底前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1、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2、“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北京市设立“多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交通压力 B、吸引农民进城
C、减少北京市人口 D、控制北京市产业的发展
3、北京市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制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和迅猛发展,北京的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
B、吸引国外旅游者的需要
C、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 D、分散北京城市职能的需要
解析:
1、古代都城传统特点是道路与经线、纬线一致,皇宫建筑中轴线突出,且南北对称。
2、城市规划中各种各种功能区分散布局的目的是分散城市交通压力,分散人流和车流,避免出现交通拥塞状况。
3、一个城市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一般是着眼于城市长期发展,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是为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
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