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历史>>高三>>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泉州市2009届高中新课程历史科高考备考专题发言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9日

泉州市2009届高中新课程历史科高考备考专题发言

(选修复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泉州七中陈力勋

一、20072008年新课程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做题分析

1.(2008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答案要点: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弄峻法。

2(2007年海南卷) (8)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 封 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 张对封 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  

答案要点: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  

3.(2008广东)(9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答案要点:

(1)按人口分配土地。(2分)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分)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4分)

4.(2008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要点: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5(07年山东卷)10分)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答案要点: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6(07年广东卷)(9)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  

答案要点:

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7.(2008宁夏)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答案要点: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6分)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9分)

8.(2007宁夏文综)15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答案要点: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5分)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10分)

9.(2008海南)(8)  

材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6)  

答案要点: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4分)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二)07-08年新课程历史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做题命题特点

1.注重依据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纵观以上罗列的新课程高考选做题命题的思路,都充分体现了用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的特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强调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强调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但历史课程标准没有相对具体的知识规定,考生使用的“多本”教材在历史知识的叙述上不尽相同,因此命题中以课标的要求为主要考查方向,并注重对基础的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08年山东卷考查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08年广东卷和08年江苏卷考查依据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07年山东卷主要考查“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认识对王安石的评价”07年广东卷考查的是“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07年宁夏文综卷考查的是“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而相对于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则未列入考查范围,如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忽必烈改革、张居正改革。08年海南卷,表面上看超出选修教材所列的重大改革范围,考查了凯末尔改革和辛亥革命中社会的变革知识点,但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历史新课程高考不是按教材命题,而是注重依据有关改革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得不让人叹服!08年宁夏卷虽在材料中体现了彼得一世改革(课标不作要求),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仍是依据课标的要求“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和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考查的知识也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为主,整体难度并不大。

2.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考查

历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站在学生的发展角度上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为中心,以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理念为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个依据即体现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设

中,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割裂的,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从而进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新课程高考选做题显然在三维目标的考查上颇具匠心,突出对学科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命题中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比较法区别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改革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突出了对改革史专题的规律性知识的考查。历史是今天和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它虽不能循环,却能反复再现许多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因此通过比较可以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有助于认识重大改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好地认识改革的规律性知识。例如08年山东卷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方式特点进行比较说明不同历史背景的改革方式不同;07年海南卷对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改革内容、成败原因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应注重全面性,策略性,改革必然会损害旧势力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英明的策略。0708年宁夏卷对俄国、日本和中国的改革比较;体现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即“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各国的改革应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等。08海南卷对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比较考查了社会风俗文化改革也是属于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应注重对不良习俗的摒弃,弘扬优秀风俗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理解运用能力。

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包括是“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与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层次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史选考题基本上以材料解析题出现,注重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考生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解题中,考生要回答问题,需要重点利用试题材料进行解答,而“结合所学知识”只是起着辅助完善的作用,即材料与所学知识相互映证,并且这些所学知识是主干知识,也是各种版本表述比较一致的知识(即形成了公共知识)。所以,阅读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而解答问题成为新课程高考的一大特点。重点考查了概括现象与特征、比较、分析原因、评价人物、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信息的真伪等能力。

4.新课程突出了以教材为载体,对教材的综合利用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0708年新课程高考选考题涉及所学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并不局限于选修一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所列的重大改革,注重对必修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及其他选修册中相关改革的知识。08年海南的历史卷考查的内容为必修中辛亥革命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凯末尔改革的内容。此外在答题的要点中充分体现了“用教材”的命题思路,如教材中相关的总结性专业术语的运用及课后习题的运用等。如07年广东卷宗教改革题的问题“16世纪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即是与教材中“自我测评: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异曲同工,答题要点中可利用教材的表述: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当然答题要点也并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总结,有所升华.结合三国的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思考其历史意义,例如从英国宗教改革反映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和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中可以总结升华出答题要点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09届高三改革史复习的策略和建议

针对以上的高考选做题特点,本人在此提出一些复习的策略和建议,与各位同仁探讨。

1.复习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拘泥于选修教材,可以渗透一些必修中有关改革的知识如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赫鲁晓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等。复习过程中对课标中要求的“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层次要求应准确把握,明确学生应识记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加强学生对重大改革历史背景、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理解。

2.注重夯实基础,复习中应狠加落实基础知识。如前分析,试题受“多本”影响,材料解析题容易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因此,从记忆掌握知识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要有轻重,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优化复习效果。只有对基础的知识掌握得准确,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中全面准确地答题。

3.注重“用教材学”的思想,加强对能力的培养。要把教材当作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基本能力,复习中应注重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评价等历史学科能力,注重培养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这样方能使备考立于不败之地。

4.注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新情境下有效提取信息,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可适当挑选一些相关材料,并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概括材料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加强运用。

5.改革史的内容庞杂,但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例如改革的原因往往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所造成的,改革过程中总是会触犯到旧势力的利益,改革总是充满着艰辛、曲折;改革的成败带给我们的启示等等,找出共性,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改革史的全面有效复习。

6.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习题讲解,注重对解题技巧的引导。

二、09届高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建议

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一)

1梭伦改革

内容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学习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贵族政治及社会矛盾的基本状况,知道雅典的局部调整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复习建议

1)结合必修一内容,思考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有关?总结雅典城邦在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状况。

2)理解教材中有关贵族共和制的特点和评价,并思考与梭伦改革之间的关系理解梭伦改革的必要性要在于贵族共和制激化社会矛盾,面临严重危机而势在必行;(可以从政治上贵族掌握政权,普通民众没有参与政府的运作,经济上贵族侵吞平民土地财产两方面理解);其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也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内容标准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学习要求

简述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发展工商业、改革财产等级制度和国家权力机构等方面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复习建议

1)列表归纳梭伦改革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措施,理解梭伦改革如何体现其“中庸”特点

2)可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梭伦改革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平民手中。

内容标准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学习要求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及其局限性。

复习建议

1)通过分析每项措施的影响进而进行总结

2)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梭伦改革进行评价。肯定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又要看到梭化改革的局限性。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内容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习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复习建议

1)结合必修一、二、三内容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一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改革潮流的原因。

2)阅读教材并列表比较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性质等,可以利用教材第17页第2段和第18页最后一段表述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春秋战国变法的不同。

内容标准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要求

2了解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认识商鞅变法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和进步性等特点。

复习建议

1)用列表的方式掌握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注意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的材料补充社会风俗的变革及其原因)

2)以典型例题理解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在政治上打击旧势力,废除贵族的特权方面及经济上对农商关系的措施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有意义建构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从具体的措施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事件特点的方法,例如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农战”和“法治”等。

内容标准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3.探讨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认识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复习建议

1)引导学生逐条分析理解变法措施的作用,识记教材中的相关表述。结合教材史料感受“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从经济、政治、军事上、思想文化等方面各项措施的影响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富国强兵,对秦国及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的材料习题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成败。

3)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变法,行之有效的全面措施得到了政权的支持贯彻有力。

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学习要求

1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复习建议

1)结合《北魏疆域图》,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结束分裂,稳定社会。理解改革必须要有政权保障。结合“课后知识链接”理解民族融合加强为北魏改革奠定了基础。

2)对教材进行综合利用,具体总结改革的必要性即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的表现

①阶级矛盾尖锐

A、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B、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3)出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改革的可能性):

内容标准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要求

2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复习建议

1列表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复习中应注重对“均田制”、“三长制” “汉化”等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均田制”的理解应包括原因、内容、作用、影响等方面,特别注意对唐代经济制度的深远影响。

3)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位置图》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结合教材所举事例感悟孝文帝接受先进文化的坚强意志和过人胆识。

4)结合课后 “阅读与思考”中汉服俑与胡服俑感受“移风易俗”体现了孝文帝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民族融合促进了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内容标准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3.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杰出人物的品德、才智体现和实现了时代任务和要求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复习建议

1)逐项分析改革措施的作用,并从整体上归纳和概括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同时应注意改革的深远影响即促进民族融合,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统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总结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体会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等价值观。

6课 王安石变法

内容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

复习建议

1)联系必修(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与内忧外患局面之间的联系,及这种局面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因果关系。

2)依据教材从“三冗”、“两积”两方面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具体表现。

内容标准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2.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复习建议

1)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的争论,引导学生用列表方式归纳概括王安石理财的措施如何体现其变法理念即“民不加赋,而国用铙”,注意准确理解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等历史概念。

2)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王安石变法,肯定变法一定程度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社会进步、学习勇于改革和敢于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从其变法没有根本改变统治危机角度看到变法的不足和局限性。

3)引导学生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欧洲的宗教改革

内容标准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学习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复习建议

1)常识了解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明确中世纪天主教教权高于王权的政治特点、教会享有封建经济特权和思想控制的权力。通过理解“原罪”来分析为什么天主教会拥有这些权力。

2)结合1415世纪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从宗教斗争、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解放等不同层面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宗教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产物。

内容标准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要求

2.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复习建议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马丁·路德宗教 “因信称义”的内涵和影响,并通过与天主教会的区别增强对新教内涵的认识。

2)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内容标准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复习建议

1)结合教材中三国宗教改革概况,思考“新教与传统的天主教相比,新在何处?”寻找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共同点。也可从新旧力量的交锋史实中,了解改革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新课程的07广东高考题引导从欧洲各国改革的内容中总结产生的历史作用,从政治上推动反封建斗争促进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民族意识的增强等角度,总结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俄国农奴制改革

内容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表现和克里米亚战争暴露的俄国农奴制危机,认识俄国通过改革摆脱落后局面的迫切性。

复习建议

1)结合教材中《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形势图》和《登陆克里木半岛的英法联军》了解俄国惨败并结合教材第78页小字部分揭示其统治危机和争霸劣势,理解列宁所说的“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引导学生认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迫切性。

2)结合教材中《俄国和英德的生铁产量、铁路里程对比表》及课后“解析与探究》了解国际环境对国家变革的影响。

内容标准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要求

2.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份地和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复习建议

1识记教材中“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农奴在大街上嚼食面包和大葱》插图和《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史料思考为解放法令是否意味着农奴真正解放,从而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可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局限性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理解“二一九法令”是俄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

内容标准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要求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复习建议

1)列宁说:“俄国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引导学生对比俄国改革前后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争霸状况,理解列宁上述论述的依据,认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经济资本主义化、政治上民主化气息等。

2)从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推动了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改革,认识这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同时联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理解改革不彻底,导致社会矛盾,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

1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内容标准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复习建议

1)从政治局面、经济制度角度了解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动荡和落后,结合《拿破仑入侵埃及》插图了解埃及的民族危机。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世界的巨大变化和埃及内忧外患状况,认识阿里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内容标准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学习要求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发展经济、政治体制、增强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复习建议

1)列表呈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中对阿里改革的评价引导学生从改革前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化,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加强军事力量,逐渐摆脱奥斯曼帝国殖民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3)认识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14明治维新

内容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学习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幕府统治的内外危机。

复习建议

1)结合教材中对幕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外交状况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幕府统治的危机是日本改革的内在原因。

2)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联系必修二知识回顾工业革命后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殖民要求,理解美国打开日本门户给日本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使学生理解日本民族求变自强的必要性。

3)结合教材方框中对“洋学”的介绍、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吉田松阴的名言等从思想解放、民族意识增强的角度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条件。

4)结合教材了解武装倒幕消除了阻碍改革的反对派势力,建立明治政府成为明治维新的有力政权保障。

内容标准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学习要求

2.概述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建立,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复习建议

1)指导学生分“革旧”和“布新”两大栏目,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后“活动建议”通过以英国和日本为例,分别从背景、目标、领导阶级、主要措施等方面列表加以比较,了解欧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样式,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经济上殖产兴业、文化上文明开化、政治上立宪君主等方面)

内容标准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作用,认识其局限性。

复习建议

1)引导学生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

2)结合近现代史上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留下浓厚的封建军事残余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崛起的发展观。

3)注意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总结日本对待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态度,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其亚洲近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15课 戊戌变法

内容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学习要求

1.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复习建议

1)结合必修册中所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马关条约》签订图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震撼体现在哪里?从而理解维新派变革政治制度以挽救民族危机的意图。

3引用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结合教材中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思想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指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内容标准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学习要求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复习建议

1结合教材中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著作或文章,指导学生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2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与康、梁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相比较,归纳百日维新的特点。

内容标准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3.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复习建议

1)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材料题分析戊戌政变失败的原因。结合课后“活动建议联系明治维新,从者所处的时代所遇的外部阻力、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群众基础和改革推动力、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等角度全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从戊戌变法失败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只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结合课后“知识链接”了解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末新政和立宪,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必修的学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