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6日
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作者:肖卿贤 单位:泉州七中
邮编:362000 电话:0595-22553129 133-28991129
E-mail:xqxnahq@sina.com.cn qxqzqz@126.com
http://www.k12.com.cn/ 教师个人专辑 肖卿贤
内容简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缺少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传统教学忽视创新能力,激进改革忽视基础学习能力,都同样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培养学生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方法的能力;深化对教材知识挖掘和联系的能力;运用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挑战权威的意识和能力;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几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历史&能力&培养
正文: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仅从形式上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却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方法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学生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总结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如五代:梁、唐、晋、汉、周,可形象化为“良糖浸好酒”来记忆。
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字、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如鸦片战争背景,可简化为:1、内①经:资缓、自统、地集;②政:乾后、官腐、军废、财亏、民反;③思:梦、闭、愚;2、外①工业、英法美;②市场原料、扩张;③殖民阵地。学生通过简记,便于信息储存,运用时,输出的速度也更快。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要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及各自所属的小专题;二是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在两者综合基础上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可学习辅导资料关于知识体系的概括,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将所学知识迁移、重组和定位,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 深化对教材知识挖掘和联系的能力
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内知识的挖掘和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如: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图),在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7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和联系。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分析。其次,由表及里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如对外开放和贸易问题:可从汉的“丝绸之路”、唐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的大开放到明清的“闭关”、近代被卷入世界市场,再到改革开放、加入WTO等。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重视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美国西部开发:可以联系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再结合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货币政策问题:可以从古代的秦统一货币、王莽发行“大钱”、北宋出现“交子”、元朝滥发纸币、明朝白银流通到近代的白银外流、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结合世界史的“寻金热”、“价格革命”、英镑、美元体系,再到当今热点的欧元发行、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的稳健政策等。
三、 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几乎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试题应以运用型、能力型为主,采用精练精讲,重点是主干知识,强化对易忘点、易混点、易错点的训练。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许多练习甚至考试,可由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指导。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历史为现实服务,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或预测。如:从苏东剧变的教训,来理解我国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从大陆与台湾的历史,分析当今两岸关系的现状、预测未来统一的趋势等。另一方面,以历史人物的奋斗和成长的曲折历程为参照,进行自我剖析,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以此鞭策或安慰自己,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 培养挑战“权威”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因此,学生要提高识别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对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旧版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即使是新版教材,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P127注②维经斯基,苏联人,1920年春来中国。其实用俄国人才正确。对教材中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学生要善于提出质疑,不能盲从“权威”。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对相关学习辅导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学习需要接触各种辅导资料,即使是“权威”的辅导资料,缺陷和错误也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辅导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有错误或存在缺陷,则是家常便饭。要避免被误导,学生就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但由于教师本身的局限性,教学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有的教师为了维护“权威”会回避,甚至以错误掩盖错误,这样只能造成永远的错误。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对“权威”考试题提出质疑:即使是国家标准化招生考试,每年的试题都有争议甚至明显错误。2001年文综试卷第13-17题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题组,就有多处标准答案缺乏严密性,如17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成就,把③完善了教育立法,作为正确选项,而事实上仅两部法律,只是开始,何谓完善。在指导学生进行试题分析时,不能将错应错,应鼓励进行质疑分辨,及时纠正。
五、 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又是对教师或命题者角色的一种体验。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仿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注意挖掘隐性知识。如:学习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就开放口岸设计问题,有的学生提问开放口岸总数多少?最北、最南在哪里?有的进一步提问它们分别属于清朝的什么省?哪些曾在太平天国控制之下?有一位学生设计一道选择题: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哪个省开放口岸最多:A广东省、B福建省、C浙江省、D、江苏省。一开始,多数同学均认为每省都是两个,不能区分。接着有人说是A广东省,他联系海南建省,指出海南在清朝属广东省,这样,广东省就有3个口岸。马上又有人提出:上海那时也属江苏省,江苏省也有3个口岸,这样又不能区分了。最后一位同学得出正确答案:B福建省,有4个口岸,他结合了清初设台湾府及中法战争后设台湾省的史实,论证了这一答案。
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如:有学生提出是美国最早实行“一国两制”,并举出美国北方工商业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加以说明。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作出假设推理,如学生提出: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开展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
选择专题深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热点或现实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知识、能力、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如结合泉州申报“世遗”开展的“六朝古墓”、“海上丝绸之路”等 研究课题,均取得重大进展。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是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