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 明理启智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6日
(教学反思)反思历史明理启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泉州七中历史许春丽
历史的借鉴、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可以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感悟、理解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课本上明确写出一些重大事件给予人们的“经验教训”,学生则往往对此无动于衷。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直接制约着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课例一“文化大革命”
对这样的内容,教师一般的处理办法是:蜻蜒点水,划上几个知识点,再随便说上两句就过去了。原因是“不好深谈,避免误导”。
十年“文革”,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换来的经验教训应该让后代去感悟、汲取。历史教育应该告诉后代历史的真相和教训,避免后人重蹈前人覆辙,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本着这样一种认识,
“文化大革命”研究课的教学,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通过感受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兴趣。“文革”的往事,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从心理学上讲,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文革”是学生父辈或祖辈亲身经历的历史,在上课之前一周,教师先让学生去采访曾经经历过“文革”的长辈人:家人、亲朋、老师等。学生调查的对象,有当年“造反”的学生、当年挨批斗的本校教师、“九一三”事件的当事人等等。学生了解到的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真切的历史,因而拉近了与那段历史的距离,切身感受到了这段历史与党和国家以及普通中国人命运的直接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历史情感被调动起来,带着疑惑和探究的愿望“走进”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上课时,教师播放了“文革”的录像:我的一张大字报、红卫兵运动的狂热、破“四旧”与打砸抢、林彪的表演、“四人帮”的张狂、周恩来的沉重、邓小平的冷峻……一幕幕的历史场景在回放,看录像的学生再也不是看热闹,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一个沉重的问题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
步骤二:通过引导探究“文革”发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论从史出”地思考和认识问题,教师事先给学生印发了材料,并介绍了有关书目。课上的问题探究先以分组讨论的方式,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看法。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组内就有了争论,于是他们请当时听课的老师与他们一起探讨。各组代表发言时,不时有学生站起来质疑,教学过程突破了预先的设计,变成了自由讨论和辩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展开。最后教师将大家的认识归纳为几个方面:
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绝对服从最高权威的意识;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现实的原因:领导层内部的分歧与矛盾没有正确的解决方式。
制度的原因:没有健全的民主和法律制度;个人凌驾于组织和法律之上。
个人的原因:个人崇拜和独断专行;群众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
国际背景:苏联的背信弃义,使“反修防修”成为政治任务和一种政治口号。
其他因素:坏人的利用。
学生的发言意犹未尽,教师引导:“我们回顾和认识这段历史,目的是防止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同学们可以再进一步想一想,我们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哪些教训?建议大家写一篇学习随感,我们再作进一步交流。”
步骤三:通过思考:“我们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哪些教训?”进行拓展性学习,提炼历史认识,达到教育目的。我们看了学生写的学习随感,基本上都是自拟题目、观点鲜明的小议论文。如:“‘文化’大革命,留下了什么”。“‘文革’之我见”、“历史不能忘记──我看‘文革’”。学生的认识主要有:
一个党,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制度;一个国家,必须依法治理。
决策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国惰,不能凭主观愿望制定政策。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群众、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
青年学生不应感情用事,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盲从。
要找到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言行应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要相信学生的理性判断力,敢于让学生贴近真实的历史。第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上来,注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方法。第三,要适度增加开放性,使学生在拓展性思考中体验历史学习的意义,受到深刻的历史教育。
-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复习:对结论的把握要注意分寸
- 下一篇:历史课导入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