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2日

2008届高三第一轮复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整个第四章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展开学习。

  总体特征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史实: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特征:(1)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发展。(2)垄断组织形成。(3)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国际关系

  史实: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的侵略;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特征:(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史实: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二国际;列宁主义的诞生。

  特征:(1)工人运动的组织性加强;(2)以合法斗争为主,以争取经济利益;(3)第二国际滑向机会主义的泥潭;(4)列宁主义诞生。

  民族解放运动

  史实: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特征:(1)民族资产阶级领导(2)亚洲和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非洲主要是反帝性质的民族战争。   


  2、用图示法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省略)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

1、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第一, 生产力迅猛发展,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第二, 技术装备先进的大企业排挤中小企业,促使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进而产生垄断。
  第三,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如汽车、飞机使世界的联系有了物质基础。)
  第四,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促使矛盾激烈,争夺加剧。一战二战的爆发,根源都是大国竞争,发展不平衡。
  第五, 亚非拉地区技术更加落后,被剥削程度加重。
  第六,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管理的革新。生产管理最重要的改革就是生产流水线的产生。首先是福特公司,用流水线大规模制造汽车。
  2.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不同特点。
   相同之处:
   (1)背景和任务:两次民族解放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兴起的。都具有时代特点:前者各国反殖反封,后者各国反帝反封。
   (2)性质:两次革命都有反殖反封的双重性质。
   (3)影响: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都积累了革命斗争的经验;都相互支援。
   不同之处:
   (1)背景方面:所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前者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处于垄断阶段;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手段有别:由主要是商品输出变为主要是资本输出;两个时期亚洲国家发展有别: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基本没有产生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19世纪末,亚洲国家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新的实现近代化的纲领。
   (2)性质方面:前者属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力量:前者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后者更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
   (4)结果方面:前者基本上被镇压下去;后者虽最终归于失败,但传播了民主思想,并有定成果。
   (5)地位方面:前者是亚洲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后者开创了亚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3.本章重点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要理清各节内容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的高速发展促进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更加刺激了追求利润的欲望,也增强了追求利润的能力。在利益的驱动下,垄断组织跨越国界,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亚、非、拉美各国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整个世界被英、法、德、美、俄、日等国瓜分完毕。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危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生产的扩大和发展导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数量激增,工人阶级要求提高自身地位的觉悟不断提高,国际工人运动出现新的情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殖民地和政治霸权,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重点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启发和带动了技术发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成就都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成果。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内容,而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和1831年英国法拉第以实验手段证实了电磁感应现象是电气发明的科学基础。必须结合第五章所介绍的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从识科学与生产的关系,知道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的时间,用具体史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关于垄断组织历史作用的分析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原理,理解垄断组织的形成,要认识到: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能力率先采用电力新技术、进行电气化改造的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但小私有制约束了生产的发展,于是这些竞争能力强、资本集中的企业兼并分散落后的小企业,使自己成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并在内部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调配,使得生产能力得以继续发展,电信的普及又使得大企业内部远距离管理、对较大范围市场的控制成为可能。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大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为避免无序竞争的浪费,保证获取利润,于是达成各种协议,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充满活力。

6.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不同特点,要结合各国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国情来认识。如美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广大,加上政治相对稳定、移民如潮,北方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地区,在这些高起点上,经济快速发展。德国国家的统一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加上德国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以及取得战争赔款等因素,使得德国重工业高速发展并带动了整个经济。英国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这使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但由于不更新设备不采用新技术也能获得丰厚利润,所以其经济发展缺少勃勃生机。虽然英国在金融方面仍占重要地位,但其工业发展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法国小农经济汪洋大海、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其金融资本非常集中,资本输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大多是以高利贷形式而不是以工商投资的形式输出。俄国封建势力强大,农奴制残余大量存在,垄断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依赖性强,而且俄国又具有较强的军事扩张传统。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严重缺乏,封建色彩较浓,将对外扩张以满足市场和资源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

7.如何认识和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经济变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日本政府把除兵工厂和铁路交通以外的国营企业以极优惠的价格转给资本家经营,所以,日本垄断组织的产生,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

国际地位变化:摆脱了受西方国家奴役、侵略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日本的经济、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由于国内市场狭窄、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无法通过经济手段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竞争,而是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原料产地和市场,因此,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对外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国际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是日本自身进行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建立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之上。

8.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资产阶级除残酷地压榨工人阶级、取得绝对剩余价值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取得高额利润,所以其剥削手段、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的斗争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方面的内容不必讲得太深,但要知道变化的原因。

二、重点记忆的内容

1.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个主要方面的发明成就及各自的发明者:如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内燃机、90年代产生柴油机;80年代德国卡尔·本获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进行的无线电报试验取得成功;1867年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的投产和使用等等。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往往是社会需要促进发明创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由新的技术革命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而引发的,而新技术革命又是建立在自然科学新突破的基础上,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美国南部及德、俄等国还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日本起步更晚,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其经济得以跨越式发展。

319世纪以来,美国在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它通过门罗主义泛美主义、金元和大棒政策等,建立起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

4.知道印度1905—190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知道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三、纵横联系的内容

(一)横向联系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主要线索,它包括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等。要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尤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变化,能够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怎样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是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兴起的,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三条线索有主有次,构成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要看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大背景。日本侵华的目的及其战争后果对日本、对列强的刺激,从而认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辛亥革命的发展。

(二)纵向联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与几次科技革命紧密联系的,学习这一段历史,要将有关几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等纵向联系,进行归纳、分析、比较。

2.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信息时代等几个阶段;从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商业资本、工业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几个阶段。要对这几个阶段进行有机的联系、概括、提升。

3.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要纵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来综合分析。

四、一般掌握的内容

1.日本怎样侵略朝鲜,使朝鲜沦为殖民地;

2.帝国主义对亚洲的侵略,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和加紧对美洲的侵略,都不是教材的重点内容,考试也难出大题。

3.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形式和性质上的差异。

由于各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外来资本刺激下产生的新的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斗争水平、形式和性质不同。在亚洲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在非洲,斗争水平仍然很低,仍为旧式的反帝独立运动。在拉美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有些问题学术上有不同认识,如墨西哥革命就不必深究、死记。

l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具备的新特点:

首先,从运动的领导阶级来分析,出现了新的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其次,从斗争的纲领来看,宗教主义旗帜被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纲领代替;再次,从参与运动的主力来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主力;最后,从运动的性质来分析,由旧式的民族运动发展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但这些内容由于多为理论认识,缺乏足够的史实论证,故不应列为重点,命题很难在此做大题。

2)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的特点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这一时期非洲人民的主要反帝形式,性质为旧式的民族运动。

4.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及列宁主义的地位:第一次把无产阶级专政写和党纲,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并且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五、不必关注的内容

1.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概况简表中的被侵占的国家和地区、人口、面积不必过多花费精力;

2.关于19世纪晚期的工人运动和第二国际的成立;

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的重大事件,没有介绍具体史实的不用管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