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在摸索中进步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6日

|在摸索中进步

                   ——我与新课程

                                                          历史组   曾小红

一、我的认识
    2006
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福建全面展开。通过暑假三天的短期培训和开学初近一个多月来的学习和教学的实践,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来的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这种传统、被动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对知识渴求、能力探寻的主动性,在良好的情景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二、我的实践

    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如何处理高中专题学习与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各个地区来的学生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也存在着教大的差距,怎样教才能效果好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槛。在刚开学教授的时候,感到困难重重,课上得很别扭,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尝试了一些做法,也收到了一些效益:

1、课前预习提问法

上课预习是一个对学生知识掌握很有利的过程,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坚持做到,这就使他们在上课时对即将要学习到的内容感到陌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和探究中来。我要求全班的学生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组,在预习后对课文中的知识提出疑问,然后选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写在纸上,如果这个问题我在上课时已经涉及到并得到解决的,就由本组的同学自己操笔将答案归纳完成,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交给我,由老师课后帮忙解决,并选取其中提问得比较好的张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让所有的同学都能互相借鉴并得到提高。有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动自觉去完成,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提问。

例如:在对第3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的预习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晁错上《削藩策》主张直接削藩,结果却招来杀身之祸,他的主张为什么没能顺利地削藩?《削藩策》的不足在哪儿?;《大汉天子》中,是由张骞主动提出出使西域而遭太皇太后的反对,是这样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他们在课前对课文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更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还能够让他们真正从自己的角度去对课本知识进行探询和质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答的技巧。

2、课堂设问的创设与解决

好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激疑、求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潜能、天赋、创造力,创造性地进行知识建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一个好的问题的设置能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叫本身的质量。

例如:在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个讨论性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果你是朱元璋,在加强皇权方面你会怎么做?

学生立即在课堂上进行了踊跃的回答和激烈的辩论。同意的认为宰相的权势过重,回导致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激化,相权的专权会危害到君主统治,甚至有时候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同意的认为宰相能起到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少了宰相的辅助和参谋,会具有个人的独断和随意性,如果君主的素质低下,甚至会导致亡国。

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是自我表现需求满足的反映),同时,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良好的引导。

3、探究学习的巧妙设置

 新教材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沿着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教学与学习体系。建立怎样的课堂学习体系,其实教材已给了我们提出来了,打开每节课的课后,我们可以发现的“课后练习”的字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探究学习总结”,其中“探究学习”就是对前面教学困惑的解答,所以没有现成的结论和答案,知识、能力、情感价值都存在于对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体验,分析、运用、阐释之中,历史学习的目标在探索与研究中被发掘。它比单纯的结论更复杂,更具有塑造性,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努力的方向,是新课程的主旋律。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学习?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学生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对未知结论的论证中,历史史实是鲜活的,我们所有的历史结论、线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让学生去感受实践,但可以创设“重返历史”的情景。例如在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设置中,我把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雅典民主的运行机制和特点、雅典民主的内容、程序和缺陷,以一个雅典城邦公民的所见所闻展开,引导学生主动以实践者的身份进入真实的历史情景,在这个雅典城邦公民的经历中去理解雅典民主制的津贴制度、城邦公民的内涵、辩论章法、陶片放逐法、雅典民主的利与弊,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历史,再通过分析教材建立理性的平台,最后,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

4、多媒体的合理利用

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很多老师不能够合理地利用,只是简单把它看做传统粉笔板书的替代品,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增大学习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图片、影音、影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更够更好地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所以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比如: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中,给学生观看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考古挖掘现场和电脑模拟复原图,截取电影《特洛伊战争》的片段让学生对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有直接的感受,理解迈锡尼文明好战尚武的特点,学生非常爱看,加深印象,而且上课情绪高涨。
   
“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切还只是开始,新课程的路还长,在以后的日子里,“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求得师生的共同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