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鸦片战争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6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发展。
4、指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认识到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5、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3、通过创设情境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2、通过对鸦片战争背景原因及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引导学生从世界发展潮流的立场和角度来认识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认识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4、从爱国将领和民众浴血抗敌,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权益壮烈牺牲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般的学生,初中历史知识不扎实。所以,讲课过程,教学中宜重视基础知识的解读,鉴于他们的传统学习观念浓厚,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法指导,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要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影响。利用探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
设计思想
(一)教育理念:本课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多使用启发式,激励性,简洁性语言,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总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根本,实施"生本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教师为"导",导之有法,使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简洁性
(二)教学原则:
1.开放性原则: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指导学生从整体方面来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鸦片战争;适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叉渗透结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
2.民主性原则: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行为民主,教态和谐,平易近人,多与学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的主要重点来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参与开放性教学方法,穿插课件、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给全体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笔机会。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
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这就是我们第四单元所要探索的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
——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奋起史
(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引言分析)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1840年是中国人应该铭记的日子。1840年,我文明古国紧闭的大门为新兴资本主义文明强国的坚船利炮所打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由此开始。此后的100多年里(到1949年),中华民族屡经内忧外患,列强的大规模武装入侵达六次之多,经济文化侵略难以数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军阀的战乱黑暗和老蒋政府的独裁专政,使灾难深重的中国雪上加霜,民生凋弊,国运危难。(用多媒体放映)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开始步入存亡危机之秋。被惊醒的仁人志士们开始奋起,他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探寻着中国改革之路……这里有下层农民质扑反抗的太平天国运动,有新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辛亥革命,还有一批青年学子冲锋陷阵、为国争权的五四运动。(用多媒体放映)
被动步入近代化的中国决定了它是一个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两大反动势力。因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主题就是反帝反封。(用多媒体放映)
先贤们始之以“师夷长技”,继之以“实业救国”、变法维新,接着挥动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用多媒体放映)
历经多少磨难,历经无数痛苦,坚苦卓绝的探求抗争终于使中国望见了曙光……(用多媒体放映)
感念无数先贤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追求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成为我们这代学子不懈追求的光荣使命!(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单元概述)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二要突出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三要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单元学法指导)(用多媒体放映)
学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联系世界形势,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二要注意将各次战争的情况联系起来考查,通过比较,探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的,以及为何中国人民多次反侵略战争都遭到失败;三要注意结合有关的革命遗迹、事迹,获得感性材料,直接印证和丰富所学知识;四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单元课标要求)(用多媒体放映)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概述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走进学校校门,一条醒目的标语跃入眼帘:珍爱生命,拒绝毒品。那么,你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哪些毒品吗?(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有海洛因、可卡因、冰毒、摇头丸、和大麻等毒品。(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你知道毒品有什么危害吗?(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毒品不但摧残人的身体,磨灭人的意志,还使人丧失理智,违法犯罪,世界各国都严禁吸毒。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更是如此。因为我国早在160多年以前就有许多人深受毒品的危害,到目前我国仍有114万人(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提供的数据)在吸毒。当然,那时的毒品不是现在的海洛因,而是鸦片。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看一看鸦片当年是怎样危害中国的。(用多媒体放映)
第13课 鸦片战争(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鸦片战争共有两次,我们首先来共同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用多媒体放映)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用多媒体放映)
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用多媒体放映)
禁烟运动(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发现,中国在明清时期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哪位同学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清朝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状况?
学生:清王朝犹如徐徐落下的夕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犹如冉冉升起的朝阳。或清王朝就像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小伙子。
教师:两位同学对清朝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状况的比喻都很形象。那么?这两者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到底有怎样的差距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按下图讲解)(用多媒体放映)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
|
中 国 |
世 界(英国) | |
总体状况 |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
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 |
具 |
经济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 |
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最高 |
政治 |
官场腐败,卖官鬻爵 |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 |
军事 |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
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 | |
外交 |
闭关自守,闭目塞听 |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
教师:英国侵略中国与以上的一些因素有关吗?有。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而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正符合这一条件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教师:不过,英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而是企图用鸦片来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看禁烟运动。禁烟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1、起因(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起因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用多媒体放映)
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原因(用多媒体放映)
(2)危害(用多媒体放映)
(3)清政府的对策(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并回答)鸦片战争前,正常中英贸易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单位:银两) (用多媒体放映)
那么,什么是“出超”?什么是“入超”?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简单解释贸易“出超”、“入超”或“顺差”、“逆差”等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比较的差额。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叫“贸易顺差”,或称“出超”;反之叫“贸易逆差”或“入超”。(用多媒体放映)
那么,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一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排斥抵抗;二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三是中国民众购买力低下。这种贸易地位对中国是有利的,但也应看到,这是一种低消费水平上的满足,它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落后。(用多媒体放映)
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违背了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教师:(用多媒体放映)
图片1——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它是英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政策的工具,拥有从好望角到东方的贸易垄断权。18世纪末开始,东印度公司发现进行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便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并垄断鸦片贸易,用走私的方法,将鸦片大量运送到中国,从中攫取巨额利润。图为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大楼。),图片2——偷运鸦片船只,《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激增表》,图片3——吸食鸦片者(抽大烟)
请问同学们: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图片及对毒品的了解去分析鸦片的危害和今天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
教师:(用多媒体放映)“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折”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林则徐上道光帝折”投影材料,围绕材料中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内容,理解鸦片走私的核心危害。
鸦片大量走私,一是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经济);二是中国士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军事)。“银荒”、“兵弱”,严重危及到清朝的封建统治,所以,道光帝深受震动,同意委派林则徐查禁鸦片。三是清政府官僚、贵族吸食鸦片,导致清朝政治更加腐败(政治);四是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用多媒体放映)
同学们也可以联系林则徐收缴烟贩的鸦片达110多万千克,而我们现在贩买 50克 就要执行死刑。那么大家可以想象到当时鸦片的流行和危害的程度。
可见,鸦片就像现在社会上许多毒品一样,对人和社会危害极大,难怪我国政府下这么大决心来禁毒。(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不知道当时清政府面对鸦片的输入,采取了什么对策?
下面请大家阅读53页清政府内部关于鸦片的讨论,并思考哪种方案更合理?怎样才能解决鸦片泛滥问题?
学生:第三种方案;对待毒品就应象我们今天的态度一样,只有严厉打击毒品的贩卖同时进行强行戒毒才能解决毒品的危害。
教师:道光皇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
力主严禁鸦片(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一是鸦片泛滥危及清政府的统治;二是林则徐是严禁派代表,他的上书切中要害,感动了道光皇帝。所以道光皇帝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分析法),任用林则徐去广州禁烟。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同学们,假如你是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学生: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会派人到广州大街小巷贴告示,宣布禁止吸食鸦片,告戒人们遵守规定,不要吸食鸦片。
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会派兵勇去查封各地大大小小的烟馆,收缴烟枪、烟土,把一些开烟馆的大烟贩抓起来。
如果我是林则徐,我就联合当地水师拦截英、美、法等国运输鸦片的商船,并收缴外国商人囤积的鸦片。
教师:同学们刚才列举的措施都很有必要。下面,我们看一看林则徐是怎样禁烟的?林则徐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美走私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禁烟运动高潮)林则徐领导的虎门硝烟是英雄壮举,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雕刻有虎门硝烟的浮雕。(用多媒体放映措施,然后播放《虎门销烟》录像片段或天安门广场“虎门销烟”雕塑图片等。)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小结补充)从禁烟运动的原因、措施、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正义之举,具有伟大意义,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因而林则徐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政府随即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这一名称准确、辛辣地表述了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而发动侵华战争的可耻动因。(用多媒体放映)
为此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英国侵略中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所以不实行禁烟英国也会采取各种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因此,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直接原因。
(在师生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提炼、归纳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开拓殖民地。幅员辽阔、市场巨大而又日趋没落的中国恰恰成为英国扩张的主要对象,这就决定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直接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英国为了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引导学生得出战争性质)这场战争对英国而言,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的反侵略战争。(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么,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三个问题。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出示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展示鸦片战争的过程,
(投影板书要点)
爆发(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进犯厦门、定海直至天津白河口。道光皇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扩大(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后,进攻厦门、鸡笼、定海、吴淞、镇江、南京)
结束(1842年8月英军舰抵达南京)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教师: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清政府战败(原因)
2、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教师:大家思考,中国地大物博,又是正义战争,主场作战;而英国远道而来,发动不正义的战争反而取得胜利呢?
请同学们结合56页“解析与探究”讨论
(启发引导学生对比战前中英双方发展状况,围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思考、讨论,在学生思考、讨论作答后,教师进行归纳、补充、概括,并投影板书。)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及准备充分:
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及组织指挥不力: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那么武器是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呢?
学生:自由发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答案可以不统一,言之有理则行。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同学们敢于大胆各抒己见,非常好,以后要发扬。武器的好坏并是不决定战争的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次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经济与技术力量的落后,社会制度的腐朽.
教师:鸦片战争中国最终战败,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那么,这些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如何呢?
学生:分组竞赛活动,齐动手,归纳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不平等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 8月29日 ,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电脑出示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展示投影:《南京条约》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大言不惭地说:“香港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
(教师指图讲解,然后播放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的音像片。)
香港是中华民族的香港。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已在那里繁衍生息。2000多年前,秦始皇设置番禺县,香港囊括其中500年。东晋后的400多年时间改由保安县管辖。以后保安县更名东莞,香港由东莞县辖制800年。明万历时从东莞划出一个新区,取名新安。英国强占香港岛以前,香港一直在新安县的管辖范围。千百年来,无论建制怎样变化,香港始终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156年前(按: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强占了香港岛,从中国夺取了第一片土地,137年前,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九龙司地方一区,99年前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形成了所谓的英属香港地区。不过,经过百年的沧桑沉浮, 199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物归原主”是中国人的家常话,但是只有强大的中国,才会看到物归原主的结局。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协定关税是税则制度的一种。它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或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本。有双边、多边和片面协定关税数种。前两种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为了相互发展经济。片面协定关税,则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大多有这种规定,它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投影有关材料,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等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
教师:(结合归纳概括。)
材料1中的规定即是所谓的“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南京条约》附件即是如此,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
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条约规定的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或经商”的一定区域。租界创立初期,中国政府对租界内的行政、司法有干预权,并保留有租界内的领土权。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写明:“租界内土地为永租而非卖绝。”但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在租界内保留的权利逐渐被剥夺,以至削除。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租界是半殖民地社会的一种特殊象征。它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租借地”有一定的区别。
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教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顾盛带来四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黄埔条约》。那么美法通过新的不平等条约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这就为美国的侵华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美国的兵船可随时进入中国东南海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海主权。《望厦条约》中还规定美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这一规定有利益美国从事思想文化侵略。《黄埔条约》规定法国天主教徒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为侵略者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敞开了大门。《望厦条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地损害了中国主权。根据《南京条约》附件“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美国、法国扩大的侵略权益英国同样可以享有。所以顾盛说:“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教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四)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学生回答: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教师: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课堂小结(略)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抛弃自大陈腐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学习——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
巩固练习(见课件)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片((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一: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图片二: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这里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法国作家雨果有这样一段文字作注解:(用多媒体放映)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用多媒体放映)
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140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用多媒体放映)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殖民者认为他们的商品从此就能在中国畅销,然而事实是不是象他们所想的那样呢?
(用多媒体放映)图表《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织品的消费量》
①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②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世纪40、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英国资本家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自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用多媒体放映)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于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战争。由此看出,这一要求的实质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英法侵略者所寻找的借口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指出: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用多媒体放映)
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
教师: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下面请同学们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回答前教师提示学生:对于战争经过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据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课件并对个别问题做补充说明。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用多媒体放映)
2、过程(英法进军,美俄“调停”) (用多媒体放映)
第一阶段:1856.10--1858.6占领天津,签定《天津条约》 (用多媒体放映)
第二阶段:1859--1860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用多媒体放映)
3、结束: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定(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清政府战败(原因)(用多媒体放映)
2、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看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用多媒体放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1)增开天津等十一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对中国的危害: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教给学生利用口诀记忆十处通商的名称: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2)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对中国的危害: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3)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对中国的危害: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4)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对中国的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5)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中国的危害: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再次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用多媒体放映)香港问题的由来。
(6)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用多媒体放映)(1)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3)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
教师:(讨论分析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割地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决策。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教师: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
教师:大家观察54页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和55页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说明一些什么问题,两个图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长归纳)(1)就地理位置而言,主要进攻沿海地区,因为英法远道而来,作战主要依靠海军。(2)就政治、经济意义而言,第一次主要目的是进攻经济重心(江南地区);而第二次则直接以政治重心(京津地区)为主要目标。因为经济和政治重心被攻占,可以产生巨大的政治经济影响,能够更快地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其侵华目的。
教师:大家总结得不错,从这两幅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英国对中国情况十分了解,明白到如何才能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对。教材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
政治上: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
经济上:列强的侵华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呢?
学生发言列举史实,教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附庸与工具,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从战争的进程来看:①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②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③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④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从战争的影响看:①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处,割香港岛。第二次开11处,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②赔款增加:第一次是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投影一段资料:一个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 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
学生回答:我赞同上面的说法,因为:(1)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抛弃自大陈腐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学习。但是又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害,而且火烧圆明园强盗式行为,给中国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学生补充回答: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统治阶级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这就是标志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清朝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官僚取代满族贵族上台,控制中央实权。
教师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是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那么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封闭导致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就要思变,
思变才能崛起。
- 上一篇: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 下一篇: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