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26日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泉州七中历史组 陈力勋
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
(2)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难点:土地兼并总问题
教学过程: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存在过哪几种土地制度?
氏族公有(原始社会)——井田制(商周)——私有制(战国以后)
2、井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公田与私田有什么区别?其发展历程又是什么?
(1)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历程:产生——商;鼎盛——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3、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哪几种形式?
三种: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有那些来源?
一是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二是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
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但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土地兼并
4、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封建政府如何进行协调?能不能根本解决?
(1)危害:
①对农民而言: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普遍化;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危急王朝统治;
②对地主而言:土地兼并使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
③对国家而言: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
(2)协调措施:“限田”、“均田”(均田是国家公田,农民只能使用,不得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3)不能根本解决。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导致租佃关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租佃关系大致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
(1)原因:客观:地少人多;主观:土地兼并
(2)历程: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第二位;明清—农村经济主要形式
2、田庄制经营有何特点?
①极强的自给自足性;②聚族而居;③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④劳
动者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3、在租佃制下,地主和佃农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如何评价契约租佃关系?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 上一篇: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下一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