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8日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耕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等;初步理解我国古代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多元交汇的农业体系;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代文物资料和相关图片的价值及其与文字材料相印证的关系;通过有关图片的讲解与感知,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饿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以“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重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
五、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农业经济是人类社会最初进入文明社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无不发端于农业文明,但其它方面先后衰落,衰亡原因很多,但关键是和古代农业经济的脆弱性关系密切,而中国农业文明,除脆弱性外,又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古代农业经济,下面就进入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种植业
(1)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
(2)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3)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4)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1)起源:狩猎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二、精耕细作为古代农业主要生产方式。
1、精耕细作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材质更新:原始社会:木、骨、石、蚌
春秋战国:铁农具被广泛应用
(2)耕作工具改进:原始:耒、耜
春秋:牛耕出现
西汉:犁壁
唐朝:曲辕犁
对比曲辕犁与之前直犁的优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布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进步: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对比其异同:都是灌溉工具;动力区别、灌溉区域不同
3、生产技术的改进
牛耕出现的意义:是古代农用动力变革的标志
4、水利兴修
(1).大禹治水的传说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都江堰:
作用:●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4)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名词:坎儿井
5、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明清时期,水利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详加论述的重要课题。
三、“男耕女织”是主要经营方式
1、耕作坊式的发展进步
(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耦耕”)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是当时自耕农的一般经营规模。从此,“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2、小农经济的特点
阅读白居易诗:生产规模:以个体家庭为单位;
分工: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自给自足。
3、评价:
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价同手工业相结合,生活较稳定;
除了盐铁以外,基本自给自足;
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消极: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在正常的年份里,其生活也不富裕。如果遭遇社会动乱、豪强兼并,或遇到旱涝灾害的年景,农民的生活就会陷入绝境。他们往往被迫流亡,卖妻鬻子,直至揭竿而起进行反抗。
- 上一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下一篇:第21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