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哲学教学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2日
诗词与哲学教学
郑板桥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人物,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他的诗、书、画均有极高的造诣,他所画的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在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中的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即使是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评价,有着不同的感受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郑板桥的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衙斋卧听",风吹竹叶萧萧作响,本来是富有情趣的事,但在作者的意识之中,却好象是听到了人民啼饥号寒的悲苦之声。萧萧竹声是一种客观现象,决不会因人而异。但同一种客观现象反映到人们的耳、脑之中,是悲是喜、是乐是优,却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郑板桥出身贫苦,他同情人民,所以他认为自己虽然只是个州县一级的小官,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此,学生对即使是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但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评价,有着不同的感受这一知识点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基础上,学习第四课第二小节第二框题《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指导意义,其中第三个指导意义是要重视量的积累,这时我又把郑板桥"请"进了课堂,"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除却冗繁留削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前面已经介绍到他的诗、书、画均具有极高的造诣,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成就来自于他四十年日积月累,勤思苦练,始能达到"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用这首诗再联系到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自然就明白了"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指导意义。因此,恰倒好处的诗句引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有一个历史人物也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苏轼,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他的诗词中饱含着人生哲理。在学习第三课第一小节第一框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我用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来导入新课,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说明客观事物难求其十全十美,自古而然。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于这节课所要了解的知识就有了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