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
【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共度时艰,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
会议指出,明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全党全国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课标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5.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热点训练】
1.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2.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3.《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个重要的改革和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以后的中国。本书把这三次改革相提并论,主要依据是
A.都一定程度改变了国家B.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都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
A.美国政府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B.美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掠夺
C.美国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5.罗斯福新政是一种理论的大规模实践,这种理论是
A.自由主义B.凯恩斯主义C.法西斯主义D.民族主义
6.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
A.罗斯福不敢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方式B.新政受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C.新政后期将重心转向了对付国内的法西斯势力D.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7.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②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③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有
①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④从英国开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9.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10.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11.下图所示这个图案曾经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爱国象征,当时如果某家企业的产品上标有这一图案则说明该家企业
A.产品质优,价格童叟无欺B.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工作
C.能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D.能奉公守法、自觉纳税
12.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在逐渐消失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13.二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包括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B.制定指令性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C.扩大政府的开支D.政府直接采购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政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尖锐矛盾B.人民群众不满动荡的局势转而支持极权政治
C.三国内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15.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少年
A.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所致B.传统的封建武士道精神影响
C.实现“大东亚共荣圈”计划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6.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都逐步掌握了国家政权。但两国的法西斯势力又具有明显的区别,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权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靠议会选举掌握国家政权B.利用英美等大国的绥靖纵容政策
C.http://www.ks5u.com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D.通过不断发动战争和政变而上台
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票投机活动猖獗D.欧日等国的竞争
18.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D..将市场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19.罗斯福新政中既可以增加就业,又可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的措施是http://www.ks5u.com
A.恢复银行信用B.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D.推行“以工代赈”
20.下列哪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
①均是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均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均在工农业、商业、金融等方面采取了措施④均在经济政策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辨认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位总统的形象,用简单的文字概括三人的历史贡献。
22.面对30年代的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3)试对罗斯福新政进行简要的评价。
23.美国是当今世界中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发展的轨迹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894年工业产值居于世界第一位。试析其经济腾飞原因。
(2)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采用了新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概述这种做法的历史影响。
(3)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试析其影响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实施救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也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四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纲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
(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5 B A C D B6—10 D C B D D11—
15 C B C C A
16—20 D A B D B
21.
总统 |
历史贡献 |
(华盛顿) |
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
(林肯) |
通过南北战争,打败了南方种植园主,维护了国家统一。 |
(富兰克林•罗斯福) |
经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在二战中,与盟国积极合作,为打败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
22.(1)摆脱经济危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2)不同点:①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②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③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特点和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3)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面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实行的一种政策,它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它的实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是,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3.(1)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欧洲剩余资本的流入;南北战争结束及西进运动,使国内市场大大扩大;美国无强邻。
(2)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它的实施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受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日实力上升,在全球与美国展开了竞争;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24.(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行救助。
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主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助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思想。
(2)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3)措施与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
影响: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4)主要内容: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
影响:在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有助于美国度过经济危机;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上一篇: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 下一篇:2009年高考政治按考点分类——哲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