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3日
政治高考前主观题集训(二)
“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
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钥匙思路。
[误区点击]
解答此类题目时容易导致的失分点主要有:第一,许多学生只会就事论事,从现象到现象、从材料到材料,没有把感性材料上升为教材的理性知识;第二,这类题目很多是配有文字材料、图表等信息,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图表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失分的误区是没有对图文材料及注释进行纵横比较,即分析材料不全面漏分。
精题训练
1、材料
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
GDP增长率
30% |
20% |
10%¥% |
0 |
-10% |
-20% |
-10% |
1953年 |
1978年 |
2005年 |
年份 |
注: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以前)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用GDP的增长率度量)为6.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4%。在这里,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相应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或正常水平。
问题:材料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什么特征?
2、材料一国家发改委官方网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称,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就业司透露,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材料二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中央财政今年安排再就业补助251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重视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退役人员的安置工作,搞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农民工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原村落分布图及其B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
|
读图回答:
(1)左图所示地区最大海拔高度为268米,简要概括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说明左图所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试分析图示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对生物:;
对气温:;
对地下水:;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4)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5)“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4分)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
单位 |
1949年产量 |
1952年产量 |
1976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15.8 |
135.0 |
2046.0 |
8000.0 |
粮 |
亿吨 |
1.1 |
1.63 |
2.86 |
4.42 |
参照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7)
(6)建国后我国的钢产量增长幅度同粮食增长相比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7)1992年产量比1976年有较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一号文件”定位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种种迹象表明2006年的“一号文件”可能将定位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党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
材料五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8)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你对“党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的认识。
(9)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理解。
政治高考前主观题集训(二)
答案
1、[解析]由材料可以定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然后联系“图和注释”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曲线波动较小,经济发展较以前平稳,由9.4%的速度可知经济高速发展。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由感性的图表材料转换成理性的教材知识了。
[答案]材料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避免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大大降低,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依然有比较明显的波动。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前更高,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其次要求考生应具有读图、分析、归纳能力,要注意图表中的关键年份。做图表题,得分的误区是分析不全而漏分,因而对图要结合注释进行纵横比较(要注意结合图表类的解题方法)
2、[解析]一定点:就业问题;二联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视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建设”。将这几条有效信息上升到理性知识,用政治术语加以梳理作答即可。
[答案]材料说明我国就就形势严峻。材料二说明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再就业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认真提取材料信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般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要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占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3、(1)东部是平原,西部以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小河流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为主。(5分)
(2)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农业发达,交通便利(7分)
(3)城市用地扩大,植被减少,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城市废热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热岛效应,气温升高;城市尘埃多上升气流,易形成云雨天气;城市地面,水不容易下渗,会减小地下径流。(8分)
(4)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列强向华倾销商品;白银外流,物价下跌;水旱灾害频繁;内战不断;日本的侵略和掠夺。(6分)
(5)“生产发展”的举措: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答出其中1点给本问满分2分)“管理民主”的举措: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分)
(6)钢产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粮食的增长幅度。(2分)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起点低,解放后,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4分)
(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分)这决定了党必须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领导“三农”工作,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分)才能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2分)才能更好地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分)
(9)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本质(2分)(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当前,农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束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每点2分,三点即满)
- 上一篇:政治
- 下一篇:高二哲学第三单元复习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