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破解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2日
高一政治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破解
——莆田秀屿区高一政治研讨会综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全国又处于新一轮的教改浪潮中,2006年下半年我市也开始了新课程改革。面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史上这次空前的课程调整和改革,我区高中政治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刘程改革实践中,在这种积极参与课改意识的影响和实践的作用下,我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了提高。
从高一政治新教材实施及近两个月的实践对比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改革象是给传统的政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生剂,从而涣发了勃勃生机。但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及实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所以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就结合我区高一政治研讨会及高一近两个月的政治新课程实施中各校所反馈的信息,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对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材使用的认识。并试图从中作浅显又不全面的综述。
一、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从教育改革的观念上看
教育改革与教师固有的价值观和教师实践的矛盾是影响新教材使用的重要原因。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是非常艰难的。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
(二)从新教材内容本身上看
(1)新教材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简缩本,每个题目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课时不够用。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材有两个框题,按新课标要求只有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但实际内容却很多。如第一框,“揭开神秘的面纱”有三个目题,即“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按教学参考书里的教学提纲讲,三个目题中就有11个子目题,而每一个子目题中又有若干个问题需要展开说明和分析。讲第一个目题“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最后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作为第二个目题”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讲六个方面,流通手段讲四个方面,其中还要涉及两个公式(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W—G—W),并要说明两者的区别。在第三个目题“纸币”的内容中涉及五个问题,其中最难讲的是“名词点击”里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要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名词,并让他们知道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课堂上几句话是无法讲清楚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多的内容,同时包括与学生探究活动及知识的巩固,老师们用1课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模块的量太大,限制了教学思考的空间;教材知识点太多,每个课时的内容也安排得太多,以至普通学校无法正常完成。教学课时紧张。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是十分不利的。新教材中大量材料、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以往教学没有接触到的,需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体系不是很完备,前后知识点间逻辑关系不是很好,不配套:课本所述的和知识比较基础,但课后的题目有的难度大,且同课本所学内容进度不符,把高考原题照搬过来,对刚刚学习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其难度定是过大了;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经营活动习册将以前的旧题、高考题等不管进度难度地拿来,内容好多太深、难度大,对学生的适用性不好,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教材中所配习题基础题量还应大一些,以便于不同类学生选择。
(2)新课程淡化了理论,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但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教材第五页的框题中写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问: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旧教材讲完商品流通时出这个题目没错,因为那是讲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之生。而现在教材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内容放到了后面,学生在没有学习商品的有关知识就出这个题止,教师讲起来难度很大,学生即使能记住,但也难真正理解其内涵。
(三)从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看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困惑的是如何把握教材的“度”。面对新教材的使用,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和迷惘,心底仍觉有一些沉重。一方面是教与考内容与标准的不统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和参考书练习给出的样题来看,内容过于偏低、偏易,这是否符合将来的高考?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不是一般的水平考试。目前高考新大纲迟迟未出台,今后的高考到底怎么考,谁也说不清楚。另一方面是改革的不同步、不配套。旧高考大纲的要求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二者空间距离较大,教师普遍感觉不好把握。如果完全按新大纲的要求上课,等到新的考试大纲下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自己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果还按旧的考试大纲要求上课,就要对新教材增加许多内容,这样做不但课时不够,而且还会失去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意义。面对着这些不确定因素,一些教师采取际观望的态度,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去,稳步走,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出了各自的调整。
(四)从教材与课堂管理,课堂效率的关联上看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前虽然不怎么精彩,但好歹没有什么错,把老师讲的背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收获。而现在课堂上谁说的是对的呢?
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的学生的面并不广。课改让部分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这样他们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老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而另一啊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想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过去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预先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都围绕一目标来展开,教学目标过于明确、单一,教师的作用就被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受到扼制。所以人们批评过去的教学像表演,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老师简直是在背台词,学生也是根据课前排经营活动按部就班举手发方,显得很“假”。现在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就使课堂上不可预料的因素比以往大大增加,可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即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五)从教学评价制度看
教育评价历来是教育改革的瓶颈。“评价方法不改,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现在,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但是,现在许多地方教学评价跟不上,学校对教师仍然是以高考成败(成绩)论英雄,致使教师是无休止地去争时间,抢课时,片面追求升学成绩,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的发展。
目前,很多学校还在依照传统的轨迹运行,不但星期六上课,甚至星期天也在上课,研究性学习如同摆设,成了一种形式,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很难落到实处。这些现象在根本上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六)从教师培训结果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中央到寺方都非常重视,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就是说教师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课,这对新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培训的结果看并淌有达到已有的目的,对被培训者来说收获并不明显。因为培训中宏观的内容多,微观的内容少;理论的内容多,可操作的内容少,对培训缺少针对性,自然就缺少实效性。
二、如何才能使用好新教材
(一)以建构主义现论指导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始终把教学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其中,教师与同伴都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这一理论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指导新教材的使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观念一变天地宽。作为教师应认识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与时俱进,才能给学生创设出宽松、民主、自由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等。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只要记住老师所讲的能应付考试就行了,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做,是没有人管你的。这样,就造就了一个个在课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
思想政治新课程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它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使“思想政治”课上所有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课后,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等活动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有关道德信念通过生活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心中。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地点冲出了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学生就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三)按照课标要求,采取互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过去的教材为用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在政治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 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四)在新教材使用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要求要有所不同;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要求也要有区别。如,综合探究课访问演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内容和题目。
(五)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多媒体手段,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充实课堂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这样不但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贯彻新课标要求,不能讲的太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 上一篇:由“一例到底”到“到底一理”折射理念变化
- 下一篇:学生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改中获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