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例到底”到“到底一理”折射理念变化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2日
由“一例到底”到“到底一理”折射理念变化
——“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新理念包容探究
“联系——探索——研究问题”(参见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9期文章),是我省教育教学“十五”规划课题“思想政治课联系时事政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的课堂实现模式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深刻内涵和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课联系时事和学生生活经验其本质是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的讲授一统天下,这样的“由上至下”联系实际将可能导致重新走上窒息课堂教学的老路上去。如何改变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呢?“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下面结合本人所上《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课时)一课来对本教学模式包容的新理念作一简要探究。
本节课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1、课前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时事与生活预习本框题教材,做到“三个一”(即列一个学习提纲、搜集一则时事或生活事例、提一个学习中的问题)。2、课中的联系:首先,将学生以6人为单位编组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将“三个一”带进课堂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以本节课的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组内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其次,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主要问题讨论的概况,教师作简要评价。最后,教师结合自己准备的事例及学生讨论中使用的事例进行授课。3、学生带着新问题课后的探究。
在评议时出现不同的意见,即教师准备的用于授课的“高露洁14天美白”案例,是该在课一开始就使用并贯穿全课,即通常用的“一例到底”法;还是应当像在本课实际操作中放在最后使用?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不论是同学们列举的事例还是老师列举的事例,最后都反映课本知识一个道理,可以用课本中的这个道理解释,后者即 “到底一理”法,这是一种建立在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和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法。其中透视如下理念的变化:
一、由教师包办代替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老师为学生点燃青春的激情,而不是替学生燃烧青春。“一例到底”变为“到底一理”表面上看似乎只是“高露洁14天美白”这个教学事例在一节课前后使用上的不同,实则不然,其中蕴含深刻的理念变化。传统式“一例到底”教学法教师虽然能将一个具体事例贯穿全课,将一个例子的使用发挥到极致,但此法到底还是填鸭式灌输教学,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点缀,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模式的“到底一理”教学,强调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中与同学在小组内讨论此问题,之后再让学生上台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在一节课里老师的讲授时间只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而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更充分,在这里老师只是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引发下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是他们在燃烧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之火!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得到完美科学的体现。
二、由拒斥学生的选择到学生选择的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
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中才能发光,到了地上就成了冰冷的陨石,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两样。对于学生来说“一例到底”式课堂学习模式简单、划一,拒斥了学生的选择,本节课如果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话,课堂上“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理论只与教师列举的事例即“高露洁14天美白”案例相联系;如何联系呢?学生看到和听到的也只是老师“唯一正确”的这一联系方式,学生将毫无选择的余地。此外,将此案例在课一开始就使用,学生在思想上先入为主,心理上必然产生“思维定势”效应,在这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变成唯一性,学生对老师的讲授产生依赖感,在练习或其他情境下运用本课知识,将产生心理障碍,学生的思维将不容易拓展开来,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本节课使用的“到底一理”法教学,老师将准备的上述案例放在最后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上选择的机会,给学生自由成长的天空!1、学生在预习时就提出问题,是让学生决定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上课的收获。2、学生在小组讨论期间内,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课本知识,展现在眼前的是小组每一位同学列举的来自时事或自身经历的丰富事例,其理论联系的已不仅仅是自己所找的例子了,这不仅让学生开了眼界,更深刻的影响在于眼前的一切对学生内心产生的震撼——世界的丰富多彩。3、在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在本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前看到的是同学们将课本知识与自己所找事例或正确的、或不那么正确的联系;
在老师巡学的过程中,发现第三小组和第八小组学生对“一块二”的官司值不值得打这一问题所持观点有明显分歧,一方认为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所以要支持;而另一方认为从经济成本上看,打官司投入比获利益多,将会得不偿失,因此表示反对。鉴
由此可见,“到底一理”教学法,从教学逻辑上属归纳式教学,通过先让学生对各种事例和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将自己的探究学
三、由“言语霸权”到“教育民主”的贯彻
“一例到底”贯彻的是应试教育理念,老师授课生怕学生听不懂,
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模式也包含个性,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这种个性是基于学生对灌输式教学反感而产生的叛逆情绪,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积极个性,也无法激荡起积极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开展启迪性的教育才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意即只有建立在教育民主基础上的学生个性张扬,奔放学生的学习激情,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要诣之所在。“教育的不民主或反民主的事实有时不是道德上的错误,而是理智上的无知。”教育民主的生长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觉醒之时开始。
四、由精英主义教育向面向大众的教育变化
新课程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这是普通高中作为促使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最后准备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化需要素质化,素质化的核心是个性化,一定意义上个性化反映社会要求,就是人的社会化。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这一定位,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在“到底一理”法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
五、由学生
由于学生完全没有选择的接受性学习,所以“长大以后我(学生)就成了你(老师)”这就是“一例到底”法所代表的传统教学培养人才模式的生动写照,多数学生难以超
总之,与“一例到底”所代表的传统课堂相反,“到底一理”教学法带给人们的是这样一个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以个性化成长为载体,积淀良好素质与创新,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舞台,有效承载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 上一篇: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 下一篇:高一政治新教材使用中的困惑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