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上)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02日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任长松

 

摘 要:20016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展开试验。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用新教法,以促使学生开展新学法。具体地说,教师应该如何面对新教材,如何应对这次课程改革呢?本文根据对实验区的调查与访谈,在对实验区经验、问题与对策初步总结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个人的学习与思考,给正在使用新教材和即将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们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

Abstract: Since the first year of the new century, the students in schools have had the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 new textbooks, which are the new centurys gifts given to them. But what should the teachers do to get used to the new textbooks? Should they change their teaching methods used everyday now? Ren changsong, a researcher 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the biggest textbook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a), give 18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on the front.

Key Words: curriculum innovation, teachers on the front, new curriculum, new textbooks, new methods.

 

建议1 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比如,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应该突出什么,优先考虑什么?为什么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改革?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又应如何开展?具体地说,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哪些变化?新教材有哪些创新之处?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对这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专题报道,人教网(www.pep.com.cn)课程研究栏目和各科教育栏目、中基网课程改革栏目(www.cbe21.com/reform/)等都有大量相关内容,人教网更有各科新课程、新教材的详实介绍、交流和探讨。另外,另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月出版的《走向新课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月出版的《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是专门探讨和研究这次课程改革的,这两本书专为一线教师而作,文字风格追求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各科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标准解读也已出版,这是各科教师走向新课程时的必读书。

如果有机会,教师可以争取参加新教材的一级培训,与教材编写人员面对面交流、探讨。还没有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应尽可能找到一套新教材及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研究一下。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实施建议,需要教师们认真研读。另外,人教网有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的电子文本,有些学科(如小学语文)还有电子教科书供下载。

 

建议2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与人文素养(包括视觉艺术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我们在实验区发现,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这一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新教材形同虚设。

新课程进一步加强了选择性,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除了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即使必修课程中也有不少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对于这些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允许学生决定学或不学、选学这些还是选学那些,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但不可以强求每一个学生都学生所有的选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于比如必修课教材,不能认为凡是出现在教材上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都要学到。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如化学新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非重点概念,如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等,不再下严格的定义,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说法。这些教师都要注意。

再如,物理中关于反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人教版物理教材中的表述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因而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所以科学上是没有错误的。而且这样处理更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更主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这样处理不仅符合课程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而且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对于教材中的这种处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不要讲求痛快,一次讲清讲透了事,否则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另外,有些概念,如电压,要到第六章才系统学习其科学定义,但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听到过或使用过电压这个名词,因此在第五章提到"学生电源"时就涉及了这一名词,这时并不要求学生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只要拿来能用即可。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不要一出现某个概念时就急于先给出其科学定义,有时可以先用起来。类似的情况还有"能量"等概念。(参见彭前程:《创新·实践·探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介》,《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36期)

 

建议3 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各科教材都大大增加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再就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规则、方法如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

这些课程理念,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落实。当然,各科新教材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启发。但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都不一样,学生所处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不同,教师要注意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加之中国地区差异极大,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极不平衡,"学生的生活和所处社会的实际"就表现出巨大差异。教科书是尽可能地设法选取具有共同性和代表性的素材,因此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差异针对性,这就为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如生物学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或学习各种代表性的绿色植物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选取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系统或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为范例,来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学习。教材中也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目的也在引导教师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页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本文中的例子均取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另外,从观念上,教师也要注意抛弃学科中心的思想: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生物学不再是那个科学分支中的生物学学科、那些全世界都一样的生物学知识;教师所教、学生要学习的生物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那个生物世界,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些生物学知识,这是一个世界各地都不一样的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本土化的生物天地。

 

建议4 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如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疯牛病等,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5"资料分析"专栏中的"小羊多莉的身世"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时文的比例。从新教材注明的选文出处看,不少选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书籍中,选文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

政治教材的更新力度更大,初一新设心理素质教育,高一的经济常识大量增加了财政、税收、储蓄、债券、股票、信用卡、支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和相关的政策。

对于这些新内容,许多对教师也是陌生的,不少教学内容也只能是现买现卖了。如果教学中学生出现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回应起来自然就觉得有困难了。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教社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除在教学参考书中增加大量补充材料外,另于2001年相继推出多套丛书,供教师自学。如《中学地理教师相关地理知识专题丛书》《初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高中物理专题分析丛书》等。

 

建议5 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

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各科新教材十分注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如物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小象在母亲边听话地跟着。这群象要去哪里?也许,它们发现了水源,或者可口的食物。象群的行进速度虽然缓慢,但方向是确定的。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一些象竖起鼻子站在那儿,另一些则左顾右盼犹豫着。但是很快,它们又继续前进了,不过这次它们改变了方向。也许你会问:"这又不是生物课,怎么让我们读大象的故事?""这些大象的活动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这和声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许多奥秘的声。学过"有趣的声"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声,声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当然,你也会明白人类为什么听不到大象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了。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如语文新教材中第四单元是"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第89页生物学与文学栏目是"寄予植物的情怀"。历史新教材提示语中许多是从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中引出某课的历史学习,教材内容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自由阅读卡中不少也是跨学科的资料,如:""""""的来历。物理讲到"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时讲了人耳的构造、双耳效应,讲"透镜及其应用"时,讲了"眼睛和眼镜",讲电流和电路时讲了生物电,通过心电图了解心脏工作是否正常等。地理新教材中海陆的变迁一节从"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说起,讲"天气及其影响"时,在"活动"栏目中讲到了历史上赤壁之战中运用天气的例子。化学新教材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后出了一道习题,先呈现一首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目是"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根据你对该化合物的认识,对诗中的描述作出解释。"

另外,整套教材强调大语文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和熏陶。如物理、生物等科教材在语言上都下了大功夫,使文字更加优美、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许多引语更是像一首首散文诗,极富文采。其他各科教材在人文方面也都大为强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改变自己原来的观念,不要以为自己仅仅是一名物理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实际上,你是一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名物理教师,负责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物理学方面素质的发展。有些教师在实践中面对综合化的新教材设计,指责说哪些哪些是语文教师的事,哪些哪些是生物教师的事,不是我分内的责任,我不管。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科严格分野的陈旧观念,应该抛弃。

如,在生物俱乐部的一次实验课上,一个小组的实验照明灯忽然灭了,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探究起来。"是灯泡坏了吗?""也可能是短路了。""是不是保险丝断了?""有一次,我们家的灯灭了,结果后来发现是开关出了问题。""可能是停电。""瞎说,别的灯怎么都亮着。""要查明原因,必须一个一个假设分别进行验证。"……学生们正讨论得起劲,指导教师走过来,"干什么呢?做着生物实验,还讨论物理问题。别走神!"

实际上,无论是物理还是生物,在探究过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科学教师,不应井水不范河水似的。尤其是对于合科编写的《科学》教材(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和《历史与社会》(综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能胜任,当然就更要弱化自己的学科角色了。另外,无论是哪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课程综合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不断补充。

 

建议6 新课程强调展示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注意结合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展开阐述。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包括科学的本质)的准确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现存知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看到它的局限性,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断被质疑、证伪、修改、否定、拓展或超越的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不断变化是因为我们比过去知道得更好更多了,说明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并不完美,现有知识在未来可能仍会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或无用的;但现有知识是以现在我们所能提供的、经过了最佳检验的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的科学,是人们所能达到的最为可靠、最为合理的知识;对于知识或人类的认识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另外,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艰辛和为之奋斗的男男女女的可贵精神。

可以说,每个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个"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一定会吸引他们,一定会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关注故事中知识的命运,一定会鼓舞他们为知识世界中的公正和美好而不懈奋斗。

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下)第76页学到"输血与血型"时有"血型的发现"一段,概要阐述了血型发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详细的展开阐述这一历史过程,通过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学习,学生定能深刻感受到所学任何一点知识都是多么来之不易(多少人为此付出了不知多少血泪甚至生命),并为这些奋斗的人们的智慧和勇气所深深震撼。

另外,在讲述这些知识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上这些经典科学探究范例中所涉及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究素质的提高从各个角度提供理智资源。

最后,建议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故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些知识是什么时候发现或提出的)、"地点"(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现或提出的)、"人物"(由谁发现或提出的,他/她的发现或提出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重新解释,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颠覆)、"过程"(发现或提出这些知识的过程是怎样的?在不同观念之间的竞争中,在各种左右它的学术力量和社会力量中,它们又是如何获胜的?它们身上有没有遭对手攻击时所留下的"疤痕"即它自身的理论缺陷)、"结果"(它们是如何为人们所接受和叙述的?如何产生其他的知识效果或社会效果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对它们有哪些不同的评价)。(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忽视这些知识故事的阐述,学生们所看到的人类知识进步将是被大大简化甚至歪曲了的知识进步,甚至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在没有学习相关历史过程,不了解这些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时,多数学生会误以为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仅经过他一个人的努力思索后得出的。实际上,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中不过只是为此做出了贡献的众多学者中的一位,他之所以最终成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真正是因为他站在其他众多"巨人"的肩膀上。正好像儿时的小伙伴们想要看到高墙里边的世界,于是一个踩在另一个的肩膀上叠起罗汉,力气大、块头大的在下面,力气小的、个子小的在上面。尽管最终看到高墙那边风景的是最上面一个小伙伴,但谁会因此误以为是他一个人发现了那边的风景呢?!就好比我们取笑那个五只面包填饱肚子的人后悔早该直接吃那第五个面包。实际上,真正让人类发现真理的并不只是那第五个面包,没有前面四个面包,纵使第五个面包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天才也无济于事。

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就一定要加强对科学史的了解,强调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的阐述,增加对知识故事的学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