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经济常识的几个经验误区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1日
初学经济常识的几个经验误区
初学经济常识,同学们常感到某些经济理论有悖于平时的生活经验,很难理解到位。中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有限,产生这种困惑是难免的。为帮助同学们学好经济常识入门的第一课,我选取课文中仅凭生活经验难以把握的理论难点,进行必要的剖析,以期解开同学们思维中的“结”,免入经验误区。
一.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钢笔怎么不是商品呢?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商品的东西,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不再是商品,反之亦然。商品通过交换而进入消费领域后,只是作为一般的劳动产品,被人们消费。将钢笔从商店里买来,不论是自己消费,还是作为礼物送给别人消费,此时的钢笔已不再具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的内涵,因而不是商品。当然,如果某同学对这枝钢笔不太喜欢,再拿到二手市场上去转卖,那这枝钢笔又成了商品。
二.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千差万别,怎么会有“无差别的劳动”呢?
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这是从两个方面考察同一劳动过程必然得出的结论。一方面,生产不同商品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生产的方式各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劳动,是具体形式下的劳动,是有差别的。另一方面,不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多么千差万别,还原到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任何商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三.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耗费了人类劳动,为什么没有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一定的社会(交换)关系,因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就产生了新的联系,有了商品这一新的“身份”,也就有了价值这一新的属性。离开了一定的社会(交换)关系,价值属性就不存在了,因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时,千差万别的劳动才还原成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假如农民生产的一担大米等价交换了两只羊,我们就说一担大米和两只羊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相当,农民生产大米的劳动得到了相应的价值补偿。但是,如果农民将这担大米自己消费了,那么生产这担大米的劳动,就没有在交换关系中被还原成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大米就没有价值,也不会得到任何价值补偿。
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既然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为什么人们感觉很多商品的价格不降反涨?
社会劳动生产率指的是部门劳动生产率,它是相对于某部门内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而言的。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之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降低了,价格也应该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最终要由市场形成,而且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虽然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市场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等因素也影响着价格,往往导致物价上涨。特别是在发生高通胀的情况下,物价会普遍上涨,人们的感觉更为强烈。如果某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提高得很快,引起的降价幅度特别大,这些部门产品的价格还是会下降的,电子产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而人们感觉到彩电越来越便宜了。
五.为什么说纸币没有价值?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作为价值符号,纸币只能代表一定的价值,它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在一定的时期,不论纸币的发行量有多大,它所代表的价值总是一定的。纸币的发行量越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就越少,人们视这种情况为“货币贬值”。由于国家制币需要一定的材料,有些同学据此认为纸币也有一定的价值,这是一个经验误区。实际上,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制币材料只是这个符号的物质载体,纸币代表的价值与制币材料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商店里的商品用纸币标价,并不意味着纸币能作为价值尺度,能衡量商品的价值,只是表示用一定量的纸币作为媒介,可以交换这一商品,也就是说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 上一篇:对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 下一篇: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