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再谈纸币有没有使用价值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8日
由于《经济常识》教材中在谈到纸币时,只是说到纸币是一种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不是商品。所以跟学生说纸币肯定没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赞成这一观点。但是只要探索性地问下去:“纸币有没有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或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也很肯定的说:“有”。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现实生活中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它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更能够购买一切商品,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例如:有的人为了获得金钱甚至会不择手段,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过的这样一段话:“像自然据说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非常壮胆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利润”理解“金钱”)
的确,在商品经济中,纸币(钱)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媒介作用,这种媒介作用在本质上与货币的媒介作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能因货币有使用价值就推出纸币也应该有使用价值。下面就“纸币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谈谈我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首先,从使用价值的定义来展开分析: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凭借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去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具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为强制的因素与这一客观自然属性是格格不入的。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具有人为发行、强制使用这两个显著特征。所以它具有能表现商品的价值和购买商品的这种“有用性”是以国家的强制使用为前提的,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制,纸币将变为“纸片”,失去它的媒介作用。所以说,纸币没有凭借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去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纸片才有,但纸币毕竟不等于纸片。
其次,从纸币会贬值这一角度来看:作为国家法定的货币符号,国家不能随意发行,它必须遵循纸币的发行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发行过多就会使纸币贬值。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在其使用的有效期内,只要正常使用,它不存在什么“贬值”问题。换句话说,同一使用价值不会因为在灾区就变大,而在别的正常地方就变小。
再次,从社会财富的角度分析:作为一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就是一种社会财富。可以这样说使用价值越多,社会财富越多,反之则反是。因此使用价值与社会财富是一种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纸币与社会财富绝不是这样的关系。因为多发行纸币只意味着“货币符号”的增加,社会财富与当时的纸币发行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否则的话,我们的劳动者就用不着脸朝黄土背朝天、起早摸黑的拼命地工作,只要印刷人民币的工人多开动几下机器就会有无数的“财富”(纸币)出来。这显然是天方夜谈。相反,如果国家过多的发行纸币,大大地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而会阻碍社会财富的增加。我们平时所说的“纸币是财富的象征”,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从整个社会中的个体而言的,如果你的纸币越多,意味着你的财富越多,反之则反是。但是在国家的纸币量没有增发的情况下,同一时期里你的纸币多了,则意味着别人的纸币就少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与我们批判资本家所说的——剩余价值是从贱买贵卖中得来的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财富的象征并不等于财富本身。
最后,从纸币的产生和存在来说: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纸币是货币作为媒介作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不能离开商品、货币单独存在。所以说纸币要是有使用价值的话,只能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绝不会有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或物品的使用价值。
另外,从生产纸币的成本与纸币的票面金额的关系来说:生产纸币的成本与纸币的票面金额相比,二者相差甚远,生产纸币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要不然教材怎么会在分析纸币的产生过程里这样说——足值铸币由于在流通中不断地磨损,会变成不足值铸币,这时人们并不在乎铸币足不足值,在乎的只是这种不足值铸币能不能买回自己想要的商品。这种名实不符的变化决定了纸币可以代替足值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没有价值的纸币就应运而生了。
总之,纸币不但没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连劳动产品或物品的使用价值也不会有,硬要说它有什么使用价值的话,只能是纸片的使用价值。这样的话,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