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中卓吾班“走近李贽”征文(初中部)三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3日
泉州七中江南校区初二9班黄宥琳指导老师:汪彦
真纯之人——李贽
走进泉州城南万寿路,踏入肃静威然的李贽故居。
雕梁镂刻精妙,墙体粉饰斑驳。几经修缮,木门沉稳端然,历逾千年,更显古色古香。点缀于青石过道或中庭石缝间的几抹绿意,让这古老的建筑焕发青春的气息。书香满溢,书韵氤氲,让历史与文化的盈盈柔光,填满似水华年。
明万历三十年三月十六日,北京皇城监狱。
侍者听令到狱中为一位老者落发。不承想,刚拿起手中剃刀,对方竟一把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划去。剃刀从老者的手中滑落,砸在冷硬的石砖上。一声闷响,从此倒在历史的黄土之中。
老者姓李名贽,福建泉州人,生于明嘉靖六年,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7岁随父亲李钟秀读诗书、习礼文。12岁便作《老农老圃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进行了批判。李贽25岁中举,4年以后步入仕途,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5年,直至54岁辞官。
有一年遇饥荒,他的二女儿和三女儿相继夭死,其妻及长女幸得友人救济,方才渡过难关。明朝地方官吏每每以苛繁政令扰民剥民,李贽在云南姚安任知府时,却是“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人,不贾世俗能声”,主张“因性牖民”,是谓政令清简。“俸禄之外,了无长物”,李贽辞官离任时,百姓们依依不舍,“士民攀辕卧道,车不得发”。但他什么也没有带走,“囊中仅图书数卷”。
李贽一生的著作诸多,如《焚书》《藏书》。李贽在著述中对儒家的“礼”做出了创造性的解释,并将其发展成为全面的哲学体系。他倡导“至人之治”,希望能营造一种每个人都能够尽其所长,志在必得的氛围。换言之,在这种氛围之下,才会“人皆尽其才”。他以孔孟儒学的“异端”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贪官污吏等现象大加痛斥批判,极力反对思想禁锢。
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在李贽看来,所谓“童心”,就是指人世间最原始、最纯正的情感,只有这种情感才能体现真与美。而真心是童心,是初心,也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本我之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人要成为保持“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真人”。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李贽所处的社会还不具备产生崭新思想的条件,还没有办法竖起他李贽这面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还没有办法孕育改革复兴的新生命。这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终也是随梦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