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中卓吾班“走近李贽”征文(初中部)三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3日
泉州七中江南校区初一9班吕翔指导老师:陈莹莹
走进李贽
“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这是出自明代泉州的杰出思想家李贽之口。
李贽,想必很多人对他并不陌生。他是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小时候的李贽失去了母亲的关爱,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从小就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十二岁时他甚至还创作了一篇《老农老圃论》来批评孔子的思想。后来几年里,李贽做了几任闲官,都因为个人志向不得实现而辞去了官职。他的一生都以向往精神自由为最大的理想,一心传道,提倡人人平等,个性解放。理智的思想在当时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以“异端”自居。
在政治上对程朱理学“存天里灭人欲”的观念进行抨击,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而在文学方面,李贽主张创作要“存真去假”,反对当时流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行为对明朝晚期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可是李贽并没有被吓倒,他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不仅如此,李贽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文豪呢。他著有《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这些一鸣惊人的作品将在明朝之后流芳百世,做出的功绩将为以后的思想改革开放可算是功不可没。
李贽,一代大思想家,他一生都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全新考虑,是明代晚期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