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办学】“家门口的哲学——寻迹城南”研学活动
录入者:zhengjiaochu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5日
【特色办学】“家门口的哲学——寻迹城南”研学活动
12月13日,在泉州七中教研室、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的共同策划下,参加文科强基计划培训的部分高二师生参加了“家门口的哲学——寻迹城南”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系“家门口的哲学——泉州七中李贽思想研究”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由校聘研究导师、李贽思想研究爱好者李晓东老师带领同学们,以天后宫、德济门遗址为起点,行走城南,展开研学之旅.
李贽是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评价了包括李贽在内的二十多位中国历代思想大家,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在“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寻迹中,同学们从李老师的讲解中感怀历史,继续深挖李贽思想形成的文化土壤。活动之余,同学们用文字表达了寻迹观感,抒发了身为泉州人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题记】
八卦清流绕城南,先贤名士竞风流
——寻迹城南有感
历史组 傅卿卿
一句“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道尽泉府城南昔日的繁华。宋元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奇珍异宝汇聚于此,便有了“金青龙、银聚宝”的美誉。城南的街巷中纵横交错地分布着一些沟渠,统称为八卦沟,承载了太多泉城故事。城南的街巷内集中了众多名人故居,如李贽故居、林廉平故居、民国泉商会长蔡鼎常的豪宅等等。红砖古厝,出砖入石,蚝壳厝,番仔楼……虽然岁月在古厝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但历史的魅力,如国画般,那一小点的墨迹便能渲染整面画卷。以天后宫、德济门遗址为起点,沿着八卦沟水流的方向,寻迹城南,途径街巷中的古厝宫庙,聆听八卦沟边居民的古城记忆。八卦清流绕城南,承载着多少家国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泉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州南有海浩无穷”的现状,练就了泉州人“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的品质;也赋予了泉州人“勇于担当、敢拼敢闯”的文化基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无数读书人千百年来追求的人生理想。位于城南万寿路123号的民居主人——明末思想家李贽,便是城南先贤中的佼佼者。也许是因为海洋文化的浸润,养成了他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和叛逆精神。“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这种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儒学“异端”,开创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以其鲜明的人文色彩,在封建礼教束缚压抑下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亮。
东亚文都的千年文脉传承至今, “海滨邹鲁”,人文荟萃。先贤名士身上“敢为人先,爱国爱家”的精神,必将影响包括城南七中学子在内的世代泉州人,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海内外礼制规格最高的天后宫——泉州天后宫
泉州南城门——德济门遗址
城南万寿路上中西合璧的泉南建筑
思想先哲李贽故居
泉州特有的蟳埔阿姨和她们的日常劳动
聚宝街上的蔡鼎常故居(泉州七中创办人之一)
独特的泉南建筑——蚝壳厝(取材于中国大航海时代返程时的压舱物,非洲东海岸、南洋大蚝壳
独特的泉南建筑——番仔楼
番仔楼中与印度传说有关的装饰图案
偶遇——道才巷(民间称肚脐巷,巷窄错身贴肚脐而过,故曰)
道才巷(肚脐巷)
那屋,那水,往事越千年
城南,千年历史,千年哲思
【寻迹观感】
兼容并包,流芳百世
高二12班陈诗懿
一日的游览,是历史之旅,亦是哲思之旅。
一个人,究学术之深,集各家之长。众所周知,李贽反对孔子权威,可能有人会认为他反对儒学,其实不然,他同样倡导儒学中有价值的道德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李贽思想客观,严密的体现。李贽的一生是坎坷的,在经历仕途不顺,接连丧子的打击后,他从一个无神论者,转变为佛、道、儒三教的综合信徒。最令人称道的,还有他在数学,文学方面同样颇有建树。李贽的广泛涉猎,或许是遭受现实打击后的无奈之举,但不可否认,他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座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符号。静伫于线香环绕,神圣古朴的天后宫;仰视着精巧雅致,奇丽特色的火云窗;打趣着形式各样,排水护基的滴水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他们的信仰,总在世界各地上演着冲突,甚至流血,可泉城,这座包容的城市,会以慈爱的眼神接纳他们落地生根,百花齐放。
经得住历史风雨的,并非独精一家之言以居他人之上,亦非排斥外来以独善其身。或人或物,有兼容并包的情怀,方得长存于世,在细水长流中书写出生机与魅力。
多元宗教下孕育的先进哲学
高二12班傅臻颖
世界上有两座宗教城。一座是战乱频繁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另一座是多种外来宗教聚集的泉州,它没有像耶路撒冷那样被称之为“和平之城”,却赢得了和平。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对泉州宗教最好的诠释。
生于泉州,开放包容的宗教多元理念与海陆兼具的独特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开放创新的先进思想,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例如其在《初潭集·夫妇篇》中特别立了“才识”一目,列举了25位才智过人,见识绝甚的杰出女性,并且称赞她们是“男子不如也”。其时儒家伦理道德占绝对统治地位,自诩为“异端”的李贽敢于提出这些与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相背离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长于宗教成份复杂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信仰派别各不相同,年幼的李贽便拥有了一颗海纳百川,万象皆容的心。。
正如泉州特色小吃面线糊一般,一碗汤面中掺入各不相同的食材味料,泉州的宗教文化也具有其精彩纷呈的先进结合。正是因为在这个环境的孕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学说的精神超前,振聋发聩,以至于达到了“天下皆靡然宗之”的程度。
城南旧韵
高二12班 潘舒阳
漫步城南,瞧见古街深巷纵横,寻常百姓院落,间有名人故居,街坊小店,庄严肃穆、古色古香的宫庙镶嵌其中,一抬眼又遇上南洋风情的“番仔楼”……总觉得有说不尽的故事。
然而如此走过多少回城南,却从未注意,脚下踏着的古城脉络里,默默安躺着一座城门。
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城门。遗址中除有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城墙残垣外,还有十多方展现多元宗教文化的珍贵石刻。基督教的“刺桐十字架”与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分别雕刻在同一块石刻的两面,尤其罕见。这是十三、十四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万国来客在泉州的生活印记:和谐共处,彼此尊重,相互融合。
看惯了潮起潮落,见证了沧海桑田,连着城南的古街深巷,这是七百岁的德济门——它用其坚毅诉说着刺桐古城的衷肠。
驻足德济门,我仿佛望见千年前正欲出海打鱼的男子虔诚焚香,向妈祖祷祝,而后走出这座城门,扬帆远航。走出去的同时,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进来。每年三四月,大船到港,换小船走水路通往城南,成就“金青龙、银聚宝”商贾云集的兴盛繁华。
仍是德济门,忠实守护着这一片熙来攘往。“番商”们聚居于此,任由刺桐城与刺桐花温柔包容,不辨故乡他乡。“泉南番坊”逐渐成形。
这是七百岁的德济门。从海丝鼎盛时代而来,作为水陆交通与城市建设的重要史迹遗存之一,仿佛睿智老者般静默,静默之中,展开城南穿越百千年的市井画卷。
巍峨的城门不再,城市也换了新装,而这始终静默的城门,交汇着城南的古街深巷,等你驻足,邀你前航……
望堂号,悟乡情
高二12班戴紫嫣
走过历经时间打磨的青石铺成的闽南街巷,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眼前的古厝群沧桑中不乏韵味,沉默中别有生机;而最吸引我的是在门楣的匾额上,随处可见镶刻着的醒目的大字“衍派”“传芳”。对于闽南文化,我们局限于显而易见的建筑、美食等物质遗产,却没有把目光留给这些细微之处。
在先生的带领下,我们驻足于丁氏民居,由门楣上的“聚书衍派”去触碰那段被埋没于前朝旧事的历史——明万历丁启濬数次以自己的广泛学识逢凶化吉,甚至皇帝都大嘉赞赏“不愧聚书之裔”。自此,陈埭丁氏即以“聚书”一词为自己的堂号。这样一块小小的匾额,让些许了解其渊源的我痴迷,而世人又有多少可以说出其中道理的呢?我陷入沉思。
研究过后,细细想来,我竟是错过许多。衍派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被统称为“堂号”或“灯号”。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传芳一般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当中原的地名、美好的词汇出现在闽南古厝的门楣上,没有深入思考的我们认为这只是装饰之物,殊不知这是中原文化传统在闽南的延伸,亦是闽南人对自己祖脉源流的探索和追寻;没有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发展,我们何以脚踏实地朝未来进发?
闽南古厝虽不复旧时繁华,但那尘埃斑驳的匾额仍以倔强自强的姿势,坚守往日的气派,坚守发生而又随之消逝的故事,坚守着泉州人的根;她也将见证着新一代的泉州人沿着海丝之路扬帆起航,见证着“东方第一大港“的复兴……
念至此处,回首过往,眼下走向未来的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泉州七中 政教处
202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