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示范性高中建设专栏>> 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

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

陈君平劳动单元教学设计

录入者:zhengjiaochu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2日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近杨万里,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半霎,低头/折腰//不答。

秧根/未牢//未匝,照管/鹅儿//雏鸭。

2.《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比喻。“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芣苢》使用的手法是______

 

3.《插秧歌》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各有分工,         、          、         、          ,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芣苢》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 (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

“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插秧歌》

1.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2.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比较阅读

    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  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

答案 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