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三时政资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录入者:sophiawei198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8日
一、【热点背景】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场以考古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调研,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的高度,以敦煌文化为“典范”,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强调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植根于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一代代修齐治平的文化理想与治理经验,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重要观点和术语】
1.历史文化遗产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怎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是建立和完善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处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健全的的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 (3)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遗产的资金投入。 (4)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3.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4)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正确把握文化与社会、人的关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塑造时代新人。 (2)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4)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批判继承,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做到古为今用。 (5)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典型试题探究】 1.2020年3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迎来第一次触网直播,超过百万名网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了这场由布达拉宫和淘宝联合举办的直播活动。 布达拉宫金顶禁止游览,此前居民和游客都只能远望而不能近观。此次通过网络直播重新与观众见面,多吉平措讲解了金顶的数量、工艺和保护情况,希望各族人民都能领略到布达拉宫的历史底蕴,让居家生活更添文化味道。管理处还特别选用了8名布达拉宫专业文保研究人员,从“宫藏相关文物现况”“文物历史背景”“文物背后的故事”“近距离看国宝”“文化小知识”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在线专业讲解。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指导意见,鼓励各文博场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势头良好,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直播内容荒诞庸俗,直播产品质量低下,存在欺骗、违法犯罪等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直播的崛起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2.成都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使游客既能全方位体验音乐的魅力,还能近距离感受工业道址魅力、城市的变迁和回味过往岁月记忆。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是“修用如旧,旧房新用”,结合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动能,兼容并蓄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21世纪初的办公楼、多层厂房和工业感十成的烟囱管道。比如跨度24米,层高16米的大车间,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氢气罐,打造为视听空间……原特有的桉树和梧桐得以保留,利用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玻壳半成品改造成的艺术小品,营造了东郊记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实现了工业传统与音乐时尚的共融。有人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当完全保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3.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某班以“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甲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云南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他们找到2013年相关数据并绘制出以下图表: (1)概括图中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 据此,甲组同学认为应该大力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他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观点A: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应当从市场中寻求出路,将资源推入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观点B: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应该出台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审慎管理。 (2)请从以上两种观点中任选其一,运用《经济生活》中“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9分) 乙组同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以哈尼梯田为例开展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 (3)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8分) 丙组同学通过探究达成以下共识: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要根据各地发展条件,量力而行,区别对待,尤其是那些适合市场的文化遗产更应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开发和保护的各种因素,加强“顶层设计”。 (4)请你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9分) 丁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5)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9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12分) (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10分)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