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2日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安排在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的基本知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后,以
及介绍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函数与方
程是结合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处理方程的方法,借助计
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必
修3中算法应用的范例,为必修3中的算法学习作准备,为学生
进入大学进行计算方法学习提供了初步的认识。基于此,本节
课的重点内容是二分法基本思想的理解;借助计算器用“二分
法”求给定方程近似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的基本思想,能够借助科学
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方程的满足一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解。
让学生了解到,在数学领域能求出精确解的方程是少数的,绝
大多数方程的精确解都不可能求出的,体会到探索求方程满足
一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解的方法成为数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2、体验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的这种数学理论形成的过
程,感受数学内部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及其认识该联系的重
要性和应用价值,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逐步逼近思想,更深刻
地理解二分法的本质。
3、通过多处启发学生利用直观想象分析问题来培养学生的
直观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概括二分法的思想和归纳二分法的
步骤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注重非
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条件
学完本节知识后,可能会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
是所有的方程的解都可采取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时可通过
实例向学生说明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条件:对于在区间
上连续的函数 , 若 ,则 在区间 内有零
点;反之,结论不一定成立。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不
能解决方程(函数)有偶次重根时的问题,如 在包含零
点0的任何区间 上,都有 。因而 是保
证连续函数在 存在零点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即连
续函数在 存在零点,并不一定能保证该函数在区间 上有
。
2、二分法中区间端点的确定
若在 上的连续函数 满足 ,则 在
上有零点。在二分法求近似解过程中,取 ,计算 ,如
何确定逼近后的区间是 ,还是 呢?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
到如果 恰好为0,则c就是该方程的根;若 ≠0,再由
或 的符号判断根所在的区间。
3、方程近似解的初始区间的确定
在确定方程的近似解所在的区间时,学生有可能会扩大所
找的区间,在为接下来的二分法缩小到更小的区间的范围带来
难度,教材中都是通过图象观察而得到方程的解的初始区间,因
而如何作出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尤其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
图象的画法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4、二分法操作的终止
在实际问题求方程的近似解,都存在着预定精确度的限制问
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为什么要令 或
令,是不易讲明白的,这只能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去体会。
5、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求方程近似解的
一般步骤的概括和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幸运52中的商品价格的
猜法出发,注重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二分法这种思维,
这为本节课用二分法求方程根的近似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一比。
五、教学过程设计
较容易理解“二分法”的含义;二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
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等新课程理念。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竞猜商品的价格入手,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
师:大家先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CCTV2幸运52片段)主持人李咏说道:下面是竞猜
价格环节。(他出示一台手机)请在三十秒内猜出这件商品的价
格。选手甲:2000!李咏:高了!选手甲:1000!李咏:低了!
选手甲1700!李咏:高了!选手甲:1650!……李咏:很遗憾,
时间到!
如果让你来猜这件商品的价格,你会如何去猜?
生1—先初步估计一个价格,如果高了再每隔十元降低报
价。
生2—这样太慢了,先初步估计一个价格,如果高了每隔100
元降低报价。如果低了,每50元上涨;如果再高了,每隔20元
降低报价;如果低了,每隔10元上升报价……
生3—我觉得可以先报2000元,他不是说高了嘛,那就报
1000元,低了,我就报两个价格和的一半1500元;如果高了,
再报1500与1000和的一半1250;如果低了,我就报2000与150
和的一半1750。反正按这种思路进行下去。一般能在30秒之内
猜出手机的价格。
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利用这种方法。譬如
南塘大桥上的电线有一截出故障了(南塘大桥约长200米),你
觉得应该象第一位同学那样1米1米测量呢,还是象第二位同学
那样10米10米测量呢,还是象第三位同学那样先测100米,再
测50米……
生4—象第三位同学那样,我觉得会快点。
师—那么我们能否采用这种逼近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呢?引出课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二)二分法思想的了解:解方程
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没有公式可用来
的根,联系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
求方程
系,能否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求它的根呢?
设计意图:以问题“解方程 ”引起学生认知
冲突:过去解方程的经验和方法不能求解此方程,激起进一步
探究的欲望。
学生—自行积极交流,运用以往解方程的经验如换元、变
形转换等求解该方程,均失败。
师—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变形、换元或求根公式
得到它们的解,但对于大多数类型的方程来说,我们是难以求
出方程的精确解的;而现实中,许多实际问题也不需要精确解,
而只需要求出符合一定精确度的近似解就可以了。进一步提示
学生:方程的解与对应函数的零点有什么关系?
众学生—方程 =0有实数根 函数 有零点。
师—看来,零点所在的范围也就是方程的近似解所在的范
围。因此求方程的更为精确的近似解或函数零点更为精确的近
似值,直观上就是去探求零点所处的更小的范围。也就是说,求
方程近似解可以转化为不断缩小零点所在范围或区间问题。
问题2、如何缩小零点所在范围?或者如何得到一个更小的
区间,使得零点还在里面?
设计意图:进一步将思维引向纵深处,让学生自主思考缩
小范围的方法手段,产生逐步逼近思想和二分法思想。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由上节课内容可
和 的图象可知,
知,通过作函数
在区间(2,3)有零点,也就是说方程
的解必在区间(2,3)内。如何缩小零点所在范
围(缩小方程的解所在的范围)?
生5—看零点在(2,2.5)内还是在(2.5,3)内。
(有了价格竞猜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将区间进行二等分)
师—很好,如果能确定的话,零点所在的范围就缩小了。问
题是你如何判断?为什么将区间对半分?
生5—对半分具有对称性嘛,而且这样缩小区间所在的范围
或
也比较快。根据零点判断的方法,我们只要判断
的符号就可以,我通过计算器得到 是正的,
而 是负的,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
师—能不能将零点所在的范围进一步缩小?
生6—只要重复刚才的步骤就可以。取2.5和3的平均数
2.75,将区间(2.5,3)分成(2.5,2.75)和(2.75,3),判
断零点在哪个区间内。
师—很好,又进了一步,区间的范围再次缩小。如果重复
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的范围会越来越小。这样,在一定精
确度下,我们可以在有限次重复相同步骤后,将所得的零点所
在区间内的任意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生7—那进行到哪个步骤停止呢?一般要算几次啊?
师—由题目要求的精确度而定。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
只要将区间右端值减去左端值,若结果小于0.1,就进行到这一
步。(把区间右端值减去左端值叫做区间的长度)。我们把这种
方法叫做二分法。
例如 ,因此可判断零点在区间
(2.5390625,2.53125)内,且2.5390625-2.5312<
0.01,所以我们可将(2.5390625,2.53125)内的任一实数作为该
方程的近似解。
揭示二分法的定义:对于在区间 上连续不断且
的函数,通过不断地把函数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
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
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强调运用二分法的前提是要先判断某根所在的区间。
(三)例题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熟悉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例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断定方程 的一个
根所在的区间是( )
A (-1,0) B (0,1)
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判断某根所在的区间的?
生8—
师—有了这个依据,本题应选什么?为什么?
生9—设
, ,
故选C
师—现在,判断某根所在区间有哪些方法?
生10—画图或利用函数值的正负来判断。
(四)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步骤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步骤,培养
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师—在求解上述两类不同类型方程近似解的基础上,你能
归纳二分法求解方程 f(x)=0[或g(x)= h(x)]近似解的基本步骤吗?
生—积极思考,根据例题归纳二分法求解方程的步骤。
师生一起—①画图或利用函数值的正负,确定初始区间
,验证 ;
的中点 ;
②求区间
③计算
:若 =0,则 就是函数 的零点,就是
=0的根,计算终止;
若 ,则选择区间 ;
若 ,则选择区间 ;
④循环操作②、③,直到当区间的长度不大于要求的精确
度才终止计算。
(五)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你觉得你已经
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总结,并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师投影显示本课重点
知识)
1、 二分法是一种求一元方程近似解的通法。
2、 利用二分法来解一元方程近似解的操作步骤。
3、 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来判断方程根的个数。
(六)作业设计:第102页第2、3、4。
六、目标检测设计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去探索,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顺应合理的逻辑结构和认知
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视思维训练,发挥
=0.0078125
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溶入渗透,满足学生渴
望的奖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