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提升教育品质,内涵发展彰显品牌特色
录入者:admin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5日
我校创建于1931年5月,原名私立“晦鸣中学”,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先生为其题写校名,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为其设计校徽,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市第七中学。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曾是一所生源起点低、教学设备简陋的一般中学, 1990年在全省率先申报三级达标学校验收,并获得通过,从此跨入达标中学的行列。由于不断追求卓越,办学成绩突出,1993年升入二级达标中学,1995年晋升为一级达标中学。之后,我校继续以示范高中的要求发展学校,2001年通过市级验收,2003年全省第一所通过示范高中省级验收,成为福建省首批12所示范高中。2005—2009年,我校共考取清华北大学生44人,其中2006年夺得全省高考文科状元,2009年夺得高考市文理科状元,100人次夺得学科奥赛一等奖,各项指标高居全省前列。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校现已成为清华大学实验基地校(福建省唯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中美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学校、省文明学校(连续十届)、省级素质教育先进校、省新课程样本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先后荣获集体荣誉称号国家级14项,省级69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肯定七中“硬是在‘一般’中学办学条件下,创造出‘不一般’的成绩和特色”,“七中从一般中学发展到如此高度,在全省还没有先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七中奋斗的践履、经验的沉淀和理念的淬炼。
一、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我校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并经过几十年的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最高境界的精神文化。早在八十年代初,就立足校情,我校就确立了“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五育全发展”的办学理念,近几年,坚持“理念先行、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文化育人”,提倡“和谐、创新、魅力”的校风,坚持“尊师爱生、严教勤学”的教风、学风;提出建设“福建著名、全国闻名、世界知名”学校的目标和“创一流业绩、建美好家园”的愿景;弘扬“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 “七中精神”;树立“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的竞争意识,“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的危机意识和“不称职的员工永远是学校最大成本”的质量意识;实施“要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不断超越,止于至善”的积极策略;坚持“No student left behind(不落下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家庭充满阳光”的服务意识,全校师生将这些文化自觉融为立身行事、学习生活、建功立业的动力和品质,做到更加和谐、不懈创新,以优异的成绩展现魅力。
二、特色鲜明、文理并重
在发展过程中,我校坚持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1.体育特色。我校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篮球传统校,校男篮多次获得福建省传统校冠军,并向各级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大量篮球运动员。NBA巨星火箭队巴蒂尔和湖人队阿泰斯特曾经于08、09年分别前来我校参加篮球夏令营并指导队员。校田径队连续十届夺得泉州市区中学生田径赛男女总分冠军。校足球队夺得过市中学生运动会足球冠军。校内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2.音乐美术特色。我校每年举办大量的文艺活动,有很好的音乐美术氛围,并从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如校园歌手赛、合唱节、元旦晚会、迎新晚会、书画比赛。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考入“央美”、“国美”、“中戏”等艺术院校。学校还弘扬于右任、丰子恺的书画精神,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书法家。
3.科技创新特色。我校的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是中国中学最好的电脑机器人工作室之一。2005年为中国中学生夺得了唯一一枚世界电脑机器人大赛国际金牌,2006年再夺这项比赛的国际金牌,2009年又夺得铜牌。我校科技创新重点围绕电脑机器人项目,共夺得省市以上奖牌136项,许多获奖学生保送大学继续深造。
4.语言文化特色。我校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同时又建设国际化学校。形成语言文化特色,经典诵读文化节、主持人大赛、辩论赛、英语文化节,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热爱中华语言,同时掌握好外语。2000年与加拿大合作办学,向国外大学输送了许多学生;2008年我校成为福建省首批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现有多名教师在德国、日本任教;常年与国外师生保持互派学生交流。经典诵读的晚会和圣诞晚会更是成为精彩的文化活动。
三、科学管理,内涵发展
我校长期重视领导班子建设,一代又一代高学历、高素质、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民主和谐,充分体现“七中精神”的领导班子承前启后,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有效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 ISO质量体系辅助管理
我校于2001年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由认证机构派出专业人员到我校与我校共同调研一年,制定了专门适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认证体系并通过认证。这套管理体系对我校办公、后勤、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教师队伍管理——师资水平体现资源优势
(1)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讲敬业,争一流服务;讲爱生,送一片温馨;讲奉献,创一流业绩”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
(2)加强任务驱动。通过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公开教学等各项活动,抓好常规落实、抓好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的业务训练和业务考试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和高考研究,全面跟踪高三的教育教学和质量管理,统一教师认识,做好教、学、练、考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做好提优补差、质量分析、励志教育等各方面工作。
(3)提高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老带新、发展性教师评价等工作,聘请省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讲学,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开展名师工程建设,以名师水平增强名校品牌效应。
(4)关心教师生活。关注教师思想和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既做到“创一流业绩”,又能够建美好家园。
十八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如今高素质、高学历、高度敬业,团结一致的优秀团队,本科率100%,49位研究生,一大批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奥赛金牌教练,他们时刻以服务学生及其家庭,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
3.教学质量管理——服务意识促使学生成功
(1)标高管理:为每一位学生制定高中三年最后要达到的策略性目标,细化到每学期、每学年的计划性目标,特别突出高中最后一年的实施性目标。
(2)分层辅导:对入学生不同分数起点的学生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学生的优势、弱势、存在的机会、处在的危机,分析改进各方面资源,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制定帮助学生获得提高的办法。
(3)过程控制:根据分层辅导的需要,研讨制定教学、辅导的内容计虹,并不断检查、反思落实的情况;不断跟踪学生各科及总分成绩的变化情况并具体分析原因。
(4)动态调整:根据教学辅导的落实和反思情况,以及目标学生的成绩变化,调整学生和他们的目标,调整教学辅导的内容、计划、进度。
通过这样的管理,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实现学校的“精英工程”(培养优秀生、特长生,成为名校学子,成为学科奥赛、科技创新、文艺体育中的拔尖人才)和“阳光工程”(提高升学率,拓宽升学渠道,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按照现代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培养一批特长生,考入美术、音乐、播音、主持、编导、表演、体育类院校)。
4.发展规划的管理——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质
(1)育人目标着眼未来社会。
以培养“身心健康的现代中国人”为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其将来人生创业发展奠定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基础。学校为学生常期提供各种平台: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文化节、合唱节、迎新晚会、主持人大赛、校园十大歌手赛、篮球联赛、演讲赛、辩论赛、社区服务、感恩活动、课题研究、文学社、学生电视台、艺术团、英语角等,让学生不仅会读书,而且会做人、会生存、会创造。
(2)国际交流着眼全球时代。
我校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多所高中建立姊妹校关系,互派学生访问,派教师留学培训,加强中西教育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让学生具备全球视野。作为国家汉办下属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我校还定期派教师到德国、日本等国家教授汉语。
四、桑梓感恩,泽被后学
发挥侨乡优势,发挥校友优势,这也是我校走向成功的一大动力。“艰苦创业,知恩图报”,是我校传统的教育目标,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教育目标。深受教诲,事业有成的海内外校友们纷纷慷慨解囊,他们中不乏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门要员、知名文学艺术家、上市集团公司董事长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建言献策,鼎力支持母校发展。香港校友会、菲律宾校友会、泉州校友会等各地校友会积极捐建了教学楼、体育馆、图书楼、实验楼,全国政协委员李群华、林树哲、施祥鹏、菲华泉州公会常务副理事长戴国兴、福建金鹿集团董事长张华安、匹克集团公司董事长许景南等海内外校友纷纷捐资,近20年,海内外校友共设立20多个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和“泉州七中助学奖学基金”,总值达高达32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扶助和奖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泉州七中毕业生完成大学学业,让母校的关爱走出校门。校友们还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业事迹以及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思想品质,教育和鼓励七中学子为母校争光,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我校地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曾经的“海滨邹鲁”,即将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起来的经济经济区域,其教育创新发展应该首当齐冲。作为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窗口学校,我校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省著名、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中学,产生更多的院士、科学家、社会杰出人士、领导人才,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和教育强省、强市、强区是同步调的,相辅相成的。宏伟的目标,需要坚实的基础,需要几任校长的不懈努力,需要全体师生的奋力拼搏,需要海内外校的鼎力赞助,更需要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扶持,也需要全国各兄弟学校的批评指正!
(更新到:2010年11月10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区领导莅校调研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