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教学实录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1日
——《孟子见梁惠王》教学实录
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吴金昌 邮编 233000
师: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生:“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看他不像一个君主,接近他也感觉不到帝王应有的那种威严。
师:帝王应该有怎样的威严?
生1:很严厉,不苟言笑。
生2: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生3:让人望而生畏,接近他你没有说话腿就打哆嗦。
生4:走近他,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师:能体会出孟子对梁襄王的态度吗?
生:感到失望。
师:为什么孟子感到失望呢?
生: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一乐也。”孟子看出梁襄王是不可造就之才,遇到这么一个差生,所以他失望了。
师:重大发现!原来街上看相的祖师爷是孟老夫子。(生笑)作为教师可不应该歧视差生哦,“有教无类”是老师的天职。不过,我知道包括吴老师在内的许多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作为同行我能理解老孟的心情。
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孟子曾经成功地向梁惠王推销过“仁政”“王道”的治国安邦之策,还没有来得及实行,梁惠王就驾崩了。梁襄王继位,孟子看到他是一个碌碌无用之辈,就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无法实现了,他的理想破灭了,所以他感到失望。
师:讲得真好!学习就应该能融会贯通,我们高一时学过《寡人之于国也》,梁襄王的老爸惠王曾虚心向孟子请教。老孟一定很得意遇到这么一位好学生,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君主。不曾想这位好学生却早早的去世了,眼前这位继承人却是庸碌之辈,理想无法实现,当然会感到失望。
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孟子是位辩论高手,不管是梁惠王,还是齐宣王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都会落入他编织的陷阱中。孟子喜欢这种战胜对手的感觉,但梁襄王不能给他带来这种感觉。
师:你是说老孟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失望,是吗?(生点头)孟子有些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辩论有着极大的热情,到处找人辩论,或者说“见谁掐谁”,《孟子》七篇记载的都是他的滔滔雄辩。孟子说:“见大人则藐之。”这里的“大人”可以理解为难以说服的辩论对手,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斗中战胜对手,对他来说有一种精神的快感。而眼前的梁襄王却不堪一击,这让他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孟子失望的原因,这些推测都有一定的道理……
生:我不同意前面三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孟子这是在表扬梁襄王,说他没有领导的架子,平易近人,虚心好学。
师:观点很新颖!能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千百年来我们国民性格里一直有鲁迅先生所奴性,习惯被领导,被呵斥,被驱使,一旦领导对我们和蔼一些,我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觉得领导不像领导,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自由是相违背的。况且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孟子是失望的,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推测。我们的这种推测是一种奴性的心态的表现,所以我愿意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理解为是孟子在表扬梁襄王。(学生鼓掌)
师:老师很高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我们都习惯认为孟子鄙视梁襄王看上去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细细想来,可能我们的潜意识里也有你所批判的奴性吧?(学生沉思)
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识,可能我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但它的确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解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我们既可以通过文本还原历史的真实,也可以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相信同学们通过反复的诵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刘祥
立足文本细读,透过表象看本质,这样的探究有价值
wjzhaoj
整个解读脱离时代背景,以今释古,正反映了学生缺乏传统的知识。别忘了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礼”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他所宣传的应是“君君,臣臣”。脱离文化背景的解读必然是曲解,怎可大家表扬? 新的见解必须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范围内的独特发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防止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导致的“戏说”现象。
吴金昌
看来赵老师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传统的解读注重知人论世,还原文本的真实。但解读应该是多元的,用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或许是一种“误读”,只要我们不是狭隘的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看待它,它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智慧。
崔新月
欢迎吴老师!
我赞成你的意见。提供一条佐证:
孟子有民本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千里烟波
也赞同吴老师的解读,这种多元化解读应是阅读教学的方向,《诗经》也是经典,现代人的解读与古代经学家们的解读就是不一样的呀!
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吴金昌 邮编 233000
师: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生:“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看他不像一个君主,接近他也感觉不到帝王应有的那种威严。
师:帝王应该有怎样的威严?
生1:很严厉,不苟言笑。
生2: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生3:让人望而生畏,接近他你没有说话腿就打哆嗦。
生4:走近他,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师:能体会出孟子对梁襄王的态度吗?
生:感到失望。
师:为什么孟子感到失望呢?
生: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一乐也。”孟子看出梁襄王是不可造就之才,遇到这么一个差生,所以他失望了。
师:重大发现!原来街上看相的祖师爷是孟老夫子。(生笑)作为教师可不应该歧视差生哦,“有教无类”是老师的天职。不过,我知道包括吴老师在内的许多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作为同行我能理解老孟的心情。
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孟子曾经成功地向梁惠王推销过“仁政”“王道”的治国安邦之策,还没有来得及实行,梁惠王就驾崩了。梁襄王继位,孟子看到他是一个碌碌无用之辈,就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无法实现了,他的理想破灭了,所以他感到失望。
师:讲得真好!学习就应该能融会贯通,我们高一时学过《寡人之于国也》,梁襄王的老爸惠王曾虚心向孟子请教。老孟一定很得意遇到这么一位好学生,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君主。不曾想这位好学生却早早的去世了,眼前这位继承人却是庸碌之辈,理想无法实现,当然会感到失望。
还有没有别的看法?
生:孟子是位辩论高手,不管是梁惠王,还是齐宣王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都会落入他编织的陷阱中。孟子喜欢这种战胜对手的感觉,但梁襄王不能给他带来这种感觉。
师:你是说老孟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失望,是吗?(生点头)孟子有些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辩论有着极大的热情,到处找人辩论,或者说“见谁掐谁”,《孟子》七篇记载的都是他的滔滔雄辩。孟子说:“见大人则藐之。”这里的“大人”可以理解为难以说服的辩论对手,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斗中战胜对手,对他来说有一种精神的快感。而眼前的梁襄王却不堪一击,这让他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孟子失望的原因,这些推测都有一定的道理……
生:我不同意前面三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孟子这是在表扬梁襄王,说他没有领导的架子,平易近人,虚心好学。
师:观点很新颖!能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千百年来我们国民性格里一直有鲁迅先生所奴性,习惯被领导,被呵斥,被驱使,一旦领导对我们和蔼一些,我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觉得领导不像领导,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自由是相违背的。况且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孟子是失望的,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推测。我们的这种推测是一种奴性的心态的表现,所以我愿意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理解为是孟子在表扬梁襄王。(学生鼓掌)
师:老师很高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我们都习惯认为孟子鄙视梁襄王看上去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细细想来,可能我们的潜意识里也有你所批判的奴性吧?(学生沉思)
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识,可能我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但它的确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解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我们既可以通过文本还原历史的真实,也可以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相信同学们通过反复的诵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刘祥
立足文本细读,透过表象看本质,这样的探究有价值
wjzhaoj
整个解读脱离时代背景,以今释古,正反映了学生缺乏传统的知识。别忘了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礼”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他所宣传的应是“君君,臣臣”。脱离文化背景的解读必然是曲解,怎可大家表扬? 新的见解必须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范围内的独特发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防止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导致的“戏说”现象。
吴金昌
看来赵老师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传统的解读注重知人论世,还原文本的真实。但解读应该是多元的,用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或许是一种“误读”,只要我们不是狭隘的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看待它,它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智慧。
崔新月
欢迎吴老师!
我赞成你的意见。提供一条佐证:
孟子有民本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千里烟波
也赞同吴老师的解读,这种多元化解读应是阅读教学的方向,《诗经》也是经典,现代人的解读与古代经学家们的解读就是不一样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