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老汉砸车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1日

                                        

   

导语:砖头,一种建筑材料,不经意间,成了表达公民诉求的利器。  

兰州老人阎政平砸了30辆闯红灯的汽车,也砸出了一个不得不承认  

的现状,那就是,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只能用极端的、  

不合法的方式去终止另外一个不合法的恶行。  

阎政平的砖头砸出了围观群众的欢呼,砸出了肇事司机的心虚,  

砸来了媒体的眼球,也砸掉了法律的尊严和执法者的权威。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当扔砖头成为公民诉求表达的方式。  

老教师持砖街头砸闯红承认违法,但反问:还能有什么办法?  

老人挥砖砸向违章车  

人物简介  

阎政平  

74岁,退休语文教师,家住兰州市七里河区金港城小区,因用砖块连砸违章车辆而引起关注。  

对话动机  

79日晚,兰州七旬老人阎政平,在所住小区门前人行横道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连砸14辆闯红灯的违章车,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  

有人赞成他的行为,认为闯红灯的司机拿他人性命当儿戏,应该得到教训;也有人反对他的过激行为,认为砸车也是违法行为,不应提倡。  

另据《兰州晨报》报道,昨日,兰州七里河交警大队,加大对金港城北门前斑马线上车辆不礼让行人的查处力度,并派警到小区门前执勤,斑马线上几乎没有了车辆闯红灯的现象。  

79日晚,在小区门口砸了14辆闯红灯的汽车后,74岁的阎政平和他手里的板砖,成了热门话题。  

他是兰州市七里河区金港城小区居民,多次在斑马线上差点被撞死的经历,让他萌生砸车念头,意图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违章司机漠视行人生命权的不满。  

阎政平承认,砸车是违法行为,但是他又反问,有别的办法吗?”  

这位退休语文教师,平日里儒雅坦荡,喜好文学和摄影。那一夜的砸车之举,让他博得了从老英雄瞎胡闹的诸多不同评价。  

古稀老人斑马线怒砸14辆违章车   

看着眼前戴着一副厚重眼镜、头发雪白的文弱老人,记者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79日晚在兰州金港城小区门前斑马线上砸车一夜成名的那位老人。   

车确实是我砸的,不过没有报纸说得那么多,我数的是14辆。老人说,但当时因闯红灯被拦下的车确有30辆左右,还有人响应我,有同我一起砸的,也有给我找石头、递水的。”   

砸车老人今年已74岁,退休前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一儿一女,生活安逸,爱好广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现在的主要爱好就是到小区正对面的百合公园放风筝。   

从金港城小区到百合公园,要过南滨河路,这是兰州市车辆较多、车速较快的一条主干道。老人砸车事件就发生在小区居民过这条主干道的斑马线上。   

砸车全过程目击者张军、顾莲等人告诉记者,砸车从19时许开始,持续到22时多,直到警察赶来,老人才住手。被砸的车都是看见斑马线不减速,闯红灯的违章车。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多数人都拍手称赞,高喊:“砸得好!”   

金港城小区居民王永琦也目睹砸车全过程,他说:“金港城小区住着约3万人,对面又是公园,是难得的休闲好去处,每天过马路的人特别多。但许多车辆看见斑马线不但不减速礼让,反而加速闯红灯,令行人过马路提心吊胆,所以当时许多围观人都说砸得解气。”   

记者10日在砸车现场看到,在红绿灯的杆子上仍然贴着老人砸车前写的一条标语:“保卫生命线,守护斑马线,向闯线汽车开炮!尽管如此,但仍有车辆在斑马线前不减速、闯红灯。   

老人说:“砸车是无奈之举,不合法,所以砸车的时候,我只砸车身,不砸车窗,就是怕伤了车里人。据老人介绍,被砸的14辆车中,只有一辆侧面玻璃不小心被砸碎,一辆车后灯被敲碎,其余都砸在车身。   

截至记者采访时,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   

我就是要引起轰动效应  

我就是要引起轰动效应,让政府、社会都来关注斑马线安全问题。砸车老人说,我原计划是连续砸上一周,现在一个晚上就有了轰动效应,目的达到了,儿女也哭哭啼啼地劝阻我,我就不再连续砸了。”   

老人告诉记者,在这条斑马线上,他好多次险些被违章车撞上,就在砸车的当天下午,还发生过一次险情。车太快,太多,过一次马路常常要等一二十分钟。老人说。   

2008年元旦,就是在这一斑马线上,一位老太太被当场撞死。目睹这一惨状、热心公益事业的砸车老人反复向市政府和交警部门反映,终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于今年初在这一斑马线上安装了手动红绿灯。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安装了红绿灯也无济于事。因为没有警察值守,也没有电子监控设备,又是直行道,不必担心撞车,很多车不管红灯还是绿灯,一律照闯不误,尤其晚上。砸车老人说。   

砸车老人于是又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却没有回音。之后,老人开始拿着砖头过马路,遇见闯红灯的违章车辆就砸,以示教训。但偶尔砸一次,没什么效果。   

77日,兰州当地媒体报道,兰州市交警部门通报,今年前6个月,有6人死于11起斑马线事故中,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人。看到这则消息后,老人感到斑马线失守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决定守在小区门前斑马线上,专砸闯红灯的违章车辆,给无德司机一个教训,也让政府、社会关注斑马线安全问题。   

老人砸车事件发生后,接受记者采访的金港城小区住户和商店店主大都认为,老人的行为过激,不合法,但又都表示可以理解,认为动机是好的。  

失守的生命线失在何处   

杭州飙车案之后,斑马线安全问题成为今年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砸车守护斑马线事件一经网络传播,也立即引起网民热议,跟帖无数。   

支持者称老人是守护斑马线的卫士,反对者认为老人砸车是以暴制暴,不合法不可取。在热议中,不少人也在追问,被视为生命线的斑马线为何失守,失在何处?   

人们首先将视点集中在司机的素质上,认为一些司机缺乏公德心,漠视生命。在砸车事件发生的小区和网络上,许多人都在谴责那些违章司机,认为交通部门有必要加大惩罚力度并大力宣传倡导文明驾驶。砸车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在追问:“现在的司机的驾照是不是拿得太容易了?”   

也有人追问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交通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为什么这样的法律法规得不到遵守?如果有警察值守,或者安装了电子警察,这些车辆还敢闯红灯吗?金港城小区不少住户如是说。   

但兰州市交警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兰州市区有2000多条斑马线,但兰州三县五区交警总数不到900人,派人值守、个个安装电子警察并不现实,还要靠司机自觉。   

这位工作人员还介绍,其实兰州市交警部门对斑马线安全问题一直十分关注。总体来说,通过这些年的宣传教育,有一定效果,但还难以让人满意。另外,兰州近年车辆增加太快了,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2.2万辆,全市车辆达到30多万辆,兰州这样一个狭长的盆地城市内,确实难以容纳,交警工作太繁忙。   

有建议者提出,可否让市民协助监督,如果砸车老人不砸车,而是用DV将违章车拍下来,交警部门能否加以处罚?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解释,在兰州,目前这种做法还行不通,因为存在法律障碍,私人没有执法权力,他们拍摄的DV还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   

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包晓霞看来,老人砸车虽属个人极端行为,不可取,但应由此反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一个城市建设、管理的好坏,市民是否有安全感应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包括行人过马路是否安全。包晓霞说,但遗憾的是,当前有不少城市热衷于大项目建设,城市的管理者也更注重看得见的政绩,行人安全过马路这类小问题常常被忽略。”   

生活在兰州的包晓霞对老人砸车事件也表示理解,就在砸车事件前几天,我家附近的马路上,一位晨练的老人就被车撞倒在斑马线上。包晓霞说,兰州市不惜重金在黄河两岸打造了风景优美、适于休闲的百里风情线,但这百里风情线却少见地下通道、天桥,人们不得不冒险穿越车流多、车速快的南北滨河路前往。”   

包晓霞说,行人安全过马路关系每一个市民,是民生大事。当前,许多城市都在强调以人为本,希望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能将此落实到行动上,投资多向迫切的民生问题倾斜,多建一些天桥、地下通道等民众迫切需求的设施,并通过城市物理空间、城市大环境的改善,来促进公民素质提高,破解执法难题。  

李晓亮:老汉砸车发泄的是斑马线之怒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今有冲冠一怒为红灯”:79日晚,兰州一老人手拿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直到目前,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712日《兰州晨报》)  

拍砖老人,年过七旬,一砸成名。网站就此的调查结果,呈现出令人尴尬的景象:33万人中26万人支持砸车,仅6万多人反对。说这个结果尴尬,是因为面对那飞舞的愤怒而暴力的板砖,大部分网民竟与事发时围观民众发出了一样的叫好声。难道他们不知砸车违法?  

可这就是现实,坚硬、晦涩而残酷的现实。看似毫无道理,只见瞬间迸射出的郁结已久的愤怒激情。激情扼杀了理性,但这种激情也脱胎于现实。一块捍卫斑马线尊严的板砖,为何能蕴藉如此之重的愤恨?砸车与叫好声所发泄的斑马线之怒,究竟如何发酵而成?新闻中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们也没有找老人赔偿或是点睛之笔。  

这是怎样一种悖论:理想情境中,作为执法主体的交警理应比民众更加笃信法律,可专业执法者面对飞舞的罪恶板砖,竟不知如何论处;作为利益受损甚至人身安全受到瞬间威胁的车主,也应理直气壮找老头理论,可他们也无一出面。  

除非他们都理亏心虚违法于前,老汉板砖惩治于后,而民意又为老汉摇旗助威。好像也只剩这一种解释了。揆诸现实,你会发现这不是臆测而是生活的真实。事发地许多车辆看见斑马线不但不减速礼让,反而加速闯红灯。而从网络支持也可反推出各地网民所在城市的街道上,一定也郁积着这种斑马线之怒。前不久过斑马线的杭州谭卓不就殒命于狂飙的车轮下吗?本月初,北京一男子回家也命丧人行横道。斑马线冤魂清单仿佛可以无限开列下去。当斑马线几成死亡线,而却有调查显示,很多城市交警从未有过因车辆不为斑马线上的行人让行而开罚单的行为。如此语境下,就不难理解为何警方尚未追究老人责任,车主也没找老人赔偿了。  

人行道不是炫耀机器文明的地方,交通法规赋予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权利。在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城市,街道上的人应该受到人的尊重,更应受到机器的尊重,而在斑马线上尤需如此。去年贵州某县让小学生向汽车敬礼,曾引起口诛笔伐,现在老汉砸车其实揭示出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痛苦事实:城市中我们也不得不像乡下小学生一样被迫忍受斑马线上汽车狂飙的蹂躏。  

公共管理者、执法者若不能恪尽职守,蛮横危险的汽车就会撕裂公众感情。当法规因被执法者漠视,而致使公众在斑马线的权利长期被虚置,那么忍无可忍之时,飞向违规汽车的愤怒板砖只会越来越多。这块板砖里寄寓了对执法者不作为的控诉。公力救济不抵之处,私力救济必然繁盛。而更尴尬的是,因为执法者自己失职,所以面对这些明显违法的私力救济时,进退维谷茫然失措。这宛如一幅现实版讽刺漫画,可悲哀的是我们竟生活于此画之中。  

砖头其实只是弱势者最轻微的表达方式  

以下的几种表达方式足以让“砖头”显得过于温和……   

   

   

      

用跳楼来讨薪  

他是一个典型的抗议者。他准备了横幅和材料,找到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然后进行控诉。警察来了,劝他下来。不知道他是否明白,按照现有法律,他的抗议是非法活动,等待着的是被惩罚的命运。他没有答应,也没打算跳桥,他显然希望这一次行动有所收获。  

      

用开胸来自证工伤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2004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除了砖头,谁能给他们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  

面对砖头,请给予七旬老人一个能管住乱闯红灯的管理方式  

依法纠正和查处机动车辆违章,是公安交巡警的份内职责,它是不能由他人代替执行的专门职能。但是,飙车伤害案此起彼伏,已经证明某些地方公安交巡警出现公路交通管理失责行为。他们事实存在着“抬头看人,低头执法”的双重标准:对军车、名车(富豪车)、警车(自家车)、特号车(权力车)违章,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处罚放一马,而对一般车辆、外地车辆,就狠查猛罚。  

面对跳楼:请给予有权抗议的人们以安全的抗议场所  

面对开胸:请给予张海超们的用人单位以“责任倒置”的义务  

最难做到的是,站在抗议者的角度,想想他们的权利。首先,他们的利益有不受侵害的权利;其次,受到侵害之后,他们有抗议的权利。在这个城市里,抗议者有没有更好的抗议地点和渠道?政府应该开放一些场所,让市民得以实现宪法权利,警方也可以较好地维持秩序。极端行为,多半是被压制的结果。堵住了海珠桥,堵不住所有的地方。宜疏不宜堵,这不是最简单的道理吗?   

   

结束语:这不该是一个用砖头来表达公民诉求的时代,不该是一个用开胸来自证工伤的时代,不该是一个用自焚来解决房屋纠纷的时代……如此历数下去,我们恐怕无法穷尽这些方式。我们实在不忍看着法律被踩在脚底,而执法者、管理者们在风中旁观。请你们,选一种方式,告诉我们,证明给我们看:这不该、不是,也不会是一个用砖头来表达公民诉求的时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