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工作>> 德育资讯

德育资讯

泉州七中学科德育渗透教案选编(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录入者:zhengjiaochu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3日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教研组    傅卿卿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励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传播和继承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比较法、谈话法、分析法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问题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况。)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简单介绍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思想主张

A.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原因: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B.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理由: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C.义利观(道德思想)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呢?(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3)地位及影响

A.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B.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C.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 荀子

(1)荀子其人

荀况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小字部分介绍了其生平,打出荀子的图片。

(2)思想主张

A.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哲学思想)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B.“性恶论”(道德思想)

理由: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

C.“礼法并施”(政治思想)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其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所以历史上一直把荀子看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及墨家组织

墨子的身世,很难确定,一说“墨者”是受过“墨刑”的人;另一说是平民的通称,因平民称“黔首”,平民无冠,头是黑色。生卒年不详。宋人,在鲁时间很长。据《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悦)……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2.思想主张

(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

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2)“非攻”

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波呼吁。

(3)“尚力”、“节用”、“节葬”

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问题探究:1、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2、为什么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要求统一思想,以便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这适应了秦统一六国以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墨学的没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另外,墨家清教徒式的修行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四)庄子与道家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道家的的主要代表。教材小字部分特别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鄙视富贵利禄。

2.思想主张

(1)“齐物”(哲学思想)

“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教材引用了“朝三暮四”的典故,对“齐物”的观点进行形象的说明。

(2)“逍遥”(人生态度)

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

②“逍遥”的具体含义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达到“逍遥”的方法是“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哲学思想)

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教材引用“混沌”的典故进行说明

3.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

表现在: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小字部分列举了后世的司马迁、李白、鲁迅、郭沫若对庄子文学成就的评价)

(五)韩非与法家

1.韩非其人

战国末期韩国人,贵族出身,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韩非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

目的: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提问:什么是法、术、势?(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

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拓展:法家此提倡重罪重刑,而且主张轻罪重刑,认为只有这样可以利用人的畏惧心里而使“民不敢试”,从而达到“无刑”、“以刑去刑”的理想。

(2)变法革新

理由: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法”)

探究: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六)孙膑与兵家

问题探究:兵家出现的背景?(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1.孙膑其人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想。

2.军事思想

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他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七)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列表总结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要思想。

 

四、课后反思

1.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提供材料,设计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本课的主要思路;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何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在当今社会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整个社会思索的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