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备课参考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4日
《阿房宫赋》备课参考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的一句话,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本文的写作缘起。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诗歌创作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此影响,也很注重辞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轴,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而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一旦同杜牧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便荡漾出属于杜牧的风华流美而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精致婉约的独特韵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一、积累·整合
1.词语积累
阅读古文,必然要积累词语。而词语积累应有一种整合归纳的意识。这种归纳可以是文言词法句式特点等知识性的归纳,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积累。本文的词语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积累与历史背景相关的词语。比如:
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指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多(前246一前210)。
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谪戍渔阳途中振臂一呼,率众起义。
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
楚人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杀秦将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楚人.指项羽。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故称楚人。
积累与词法句式相关的词语。比如:
盘盘焉:盘旋。焉,犹“然”。
辈:古代贵族乘坐的人力车。此用作动词,乘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其中 “收藏”、“经营”、“精英”均为名词。
鼎铛玉石:把鼎当作伙锅,把玉当作石块。这里是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之”为意动用法。
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此处是无标志被动句。
积累意义比较特殊的词语。比如:
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其人:其民。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以“人”代“民”。
独夫:丧尽人心的暴君,指秦始皇。
九土:九州,指全国。
族灭:即灭族。古有灭三族、九族、十族的酷刑指秦朝彻底覆灭。
2.结构主旨
阅读本文有必要从题目入手,从题目可见,作者是借“阿房宫”这一具体可感的事物来立论说理的。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灭亡的标志,然后纵横论说,能充分显示出赋文“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文章一共四段。
第一段先泼墨写意,总写阿房宫建筑宏伟、瑰伟豪奢;后精细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阿房宫的宫内外奇观。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
第二段从阿房宫的美人和珠宝两个切入点入手,详细铺叙阿房宫中荒淫奢靡的生活。先从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三个层面,反映了秦始皇荒淫奢靡的生活。再从珠宝的陈设和来历可以见出,秦始皇是不惜倾“六国”的财富、“四海”的人力来兴建阿房宫的,从而揭露了秦始皇大肆抢掠六国的野蛮行径,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笔锋中流露出鲜明的批判倾向,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
第三段以“嗟乎”发出强烈感叹,指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众,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要言不繁地揭示出秦王朝无道、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冶者发出警告。并用“后人”的称谓,委婉提醒唐朝统冶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言简而意味深长。
总之,本文前面极力铺叙渲染宫殿歌舞之盛,宫女珍宝之多,人民痛苦之深,夸张中驰骋想象,比喻间显现深意;后面将心比心,缘事及理;层层推进,阐发议沦,见解精辟,发人深省。从而总结出亡秦教训,以引向当朝,为大修宫室、沉溺声色的当朝统治者戒。
二、感受·鉴赏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几句话用于评价本文,实在也是恰到好处的。若要感受、鉴赏本文,不可忽略了感悟本文的繁简之美。
本文的繁简之美首先体现在用词的繁简错落。捧读全文,首先横亘于眼前的是简洁有力的十二个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读后顿觉力即刻便生,气从中而来。这十二个字,前六字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后六字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一气呵成,又各自独立,自成一格。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以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尽显其中。让人真真叹煞古人的用词之简而意蕴之丰。简笔用得好,繁笔也十分的妙。文中对阿房宫的描写.真是极尽铺陈之能事。写建筑,先展开广阔高峻之全貌,再细绘宫中楼、阁、廊、檐、歌台舞殿、长桥复道;写美女,更是不厌其繁: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但它绝不是为“赋”而赋的。透过这层层叠叠,你难道没有感觉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啊!由此,作者不胜其繁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古文观止》)
本文的繁简之美也体现在用材的繁简有度。我们不妨可以先想象一下,如此“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这是一幅怎样“北构而西折”的迤逦画卷,要状其全貌,谈何容易!且看作者是如何繁笔推进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多方出击,把个里外阿房宫,一网打尽。而在写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宫内歌舞盛况时,却仅选“暖响”、“冷袖”两个角度,虽极其俭省.却道出了阿房宫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以及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的奢靡景象,极具艺术感染力。
本文的繁简之美还体现在用法的繁简适宜。这里的“用法”,是指写法或修辞手法的运用。文中比喻用得最多,但同样是比喻,却有繁简之分。比如说“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而在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时,则连用比喻和排比:“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感情之真,谴贵之烈,和盘托出。又如,在写宫女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时,作者也是各种手法交织一体,多样修辞尽显神通。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而“鼎铛玉石,金块珠跞”八字,则构成四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三、思考·领悟
1.有人说,本文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十二字在写法上“很不平凡”,而在内容上却值得商榷。因为杜牧写这篇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当朝的,开头不应从六国覆灭下笔,而应直截了当从秦入手。你怎么看?
先从形式来看,确实“很不平凡”。四个三字短句,音节紧凑,气势不凡,未成曲调已先声夺人。《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滥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其用语简直已到了“语不得减,字不可削”的地步。但这十二个字并不只是为了显示杜牧的语言功夫而存在的,它的妙处,更在立意。“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文,我们不难看出,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为什么?“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可见六王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已无以复加。那么得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结论当顺理成章。而使“六王毕”之秦国,竟然让“蜀山兀,阿房出”,这岂不是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六王”既以“不爰其人”而覆亡,则秦始皇重蹈覆辙亦在所难免了。原来起笔四句竟有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岂不妙哉!
2.本文的语言虽有“繁简有度”之美,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未免太简了,寥寥八字,何以显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应用·拓展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诵读或研读以下几首诗。诵读者不妨以诗会友,三五知己、文学好友,切磋交流,诵读会意;研读者亦可躲进小楼,自成一体。古书堆中,跨越时空。
过骊山作 杜枚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宫人冢 杜牧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死时。
阿房宫 胡曾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秦汉间事 王安石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内容、主旨、语言、结构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比 较
点
同
异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内容
都涉及了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这段史实
侧重说秦的残暴不仁
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
侧重斥责秦骄奢荒淫,兼说六国不爱百姓
主旨
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因时而作
意在规汉
缘事而作
意在鉴宋
为帝而作
意在戒唐
语言
都是整散结合
介于二者之间
语言严谨,
散句多
语言华丽,
整句多
结构
都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先列举论据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戛然而止
先提出论点高屋建瓴,后加以例证引申劝戒
前两段铺叙描写为议奠底,后两段转入评论持论有据
论证方法
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纵式对比
横式对比
纵横交错
虚实相生
五、发现·创新
1.“阿房”音义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ɡ”,一说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近咸阳一带;一说阿房犹言“近旁”,《汉书·贾山传》颜师古注:“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
2.“阿房宫”通解
阿房宫,秦宫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秦始皇统一中国.认为首都咸阳的宫殿太小,便大兴土木,于公元前二一二年,发徒卒七十余万人,在渭水南面营造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宫未建成,秦国灭亡。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
3.阿房宫的最新考古发现
据有关专家指出,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中,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关注:
其一,考古发掘中,到目前为止,相关土层中没有发现秦代的堆积层。
其二,考古发掘中,汉代堆积层内出土了不少秦代板瓦片、筒瓦片,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瓦当及其残块。
其三,考古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红烧土,作为阿房宫的核心建筑、宫殿群的前殿没有发现任何火烧痕迹。
4.“赋”的流变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 “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讽喻,卒章显志,是赋的主要特点。
- 上一篇:六国论的写作背景
- 下一篇: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苦斋记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