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

高考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试题点评 历史教研组组长 肖卿贤

录入者:asziyi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5日

一、试卷结构及难度分析

本试卷延续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Ⅰ卷模式,历史试题数量、序号及模式均无变化。

12道选择题以中等难度为主,高难度较少,总体难度明显比去年降低。大部分题目依据题干材料信息,调用所学主干知识,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很少真正的“超纲”或歧义。考生平均得分应该比去年高出一道题(4分)左右的分数。

主观题41题,学生比较容易从解读材料、调用所学主干知识组织答案,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42题学生比较不好把握,难度可能会偏高一些;选做题45、46两题稍容易,47题解答比较难把握。主观题总体得分应该也会比去年稍高一些。

二、命题特点分析

试题基本延续近年全国高考试题风格,紧紧围绕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

1历史时空

本卷几乎每道试题都涉及到相应的历史时空,其中26、29、30、31、33、35题需要直接运用所学的历史时空进行辅助判断;41(2)、42、46等题,解题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均与历史时空紧密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考查尤为突出,分值比重大。

有不少题目的“题干”内容明显超出所学知识范围,但其“选项”或“答案”,基本上无需调动运用“超纲”的知识。考查侧重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推理”,所需调用的“知识”也基本上属于所学“主干知识”。

2史料实证

选择题引用的“史料”多样化,除文字史料,图表、图片史料占了四题,这也是近几年全国卷少见的。

主观题以“摘编”史料为主,“文字阅读”难度较小。第42题采用“小说梗概”,似乎超出“史料”范畴;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也算是命题的一种新的尝试。

3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本卷的绝大多数题目,都突出“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解释”中,特别突出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辨析。如:24题“诸子百家”、“科学体系”;26题“雇佣劳动”;27题“中国文化”、“传统观念”;30题“独立自主”、“外交独立”;32题“权利平等”、“人文精神”;34题“研究视角”;35题“第三世界”等。

在“历史解释”选项中,往往还带有“程度陷阱”,使原来正确的解释,变成错误。如:24题“完整的”;25题“控制了”;26题“已经普及”; 28题“左右了”;29题“消除了”;30题“放弃了”;31题“已经”、“开始”;33题“开始”;34题“只能有”等。

“程度陷阱”的选择题所占比重很大,这是分数得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之前的复习指导文章中曾经多次反复强调注意“程度陷阱”)。

4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贯穿本卷几乎每道试题。比较明确的有:24题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27题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27题“文化与政治辩证关系”; 28题体现“内因与外因”等。第34题还考查了史学基本理论常识。

5家国情怀

本卷不少试题目,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国家时政热点及民生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特征。如:24题“墨子”;30题“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1题“经济建设”;33题“马克思主义”;41题“基层社会治理”等。

总体来说,整份试卷与笔者考前预测的方向基本一致,相信之前认真阅读理解笔者相关指导文章的考生,一定能考出不错的成绩。

人物名片:肖卿贤,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组长,任教30多年,担任过18届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连续参加省/市重大考试命题,有丰富的高考复习指导和命题解题经验。(摘自20186月9日“福建高考”微信公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