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语文>>高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意象对诗歌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1.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

诵读:有力、激昂

解析: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

提问:喜欢哪一句?

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气魄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

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

“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

“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

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

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毛泽东的用色鲜艳,意境广阔,生机勃勃;古人多悲,萧条、败落的景象。

这些景象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描写意象所用的词、状态、动态、色彩都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所以虽然是写景,无一个情字,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昂扬高亢→景中寓情的特点

E.上阕花了这么多的篇幅刻画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往下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世界面前,作者不禁产生百端思绪,他在想,这广阔无垠的大地,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是由谁来主宰的呢?国家、民族的命运又是由谁来掌握的?

衔接:上阕抛出了这个问题就结束了,这个问题即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由谁掌握在下阕有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读:品味上阕,带着问题,思考下阕

F.“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1911

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

  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

  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

4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

4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迅从长沙赶回韶山。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

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1,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

G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H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I.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3.总结

重申该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A.站在诗歌的高度:意象的作用,景中寓情

B.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意象对诗歌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1.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

诵读:有力、激昂

解析: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

提问:喜欢哪一句?

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气魄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

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

“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

“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

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

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毛泽东的用色鲜艳,意境广阔,生机勃勃;古人多悲,萧条、败落的景象。

这些景象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描写意象所用的词、状态、动态、色彩都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所以虽然是写景,无一个情字,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昂扬高亢→景中寓情的特点

E.上阕花了这么多的篇幅刻画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往下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世界面前,作者不禁产生百端思绪,他在想,这广阔无垠的大地,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是由谁来主宰的呢?国家、民族的命运又是由谁来掌握的?

衔接:上阕抛出了这个问题就结束了,这个问题即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由谁掌握在下阕有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读:品味上阕,带着问题,思考下阕

F.“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1911

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

  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

  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

4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

4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迅从长沙赶回韶山。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

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1,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

G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H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I.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3.总结

重申该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A.站在诗歌的高度:意象的作用,景中寓情

B.《沁园春·长沙》:诗中意象、作者情感

4.诵读该诗

5.作业:练习册及预习透露勃勃天涯夕阳西下

诗中意象、作者情感

4.诵读该诗

5.作业:练习册及预习透露勃勃天涯夕阳西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