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音乐>>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录入者:郭颖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6日

课题名称:《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情况,尤其是要了解德彪西创立印象派音乐及其在印象派音乐发展中做出的大胆尝试和伟大贡献;本单元教学是建立在初中已初步感受过的德彪西的《月光》、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等印象派作品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第21节,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学会从理性角度掌握印象派这种音乐风格的特点,从而对印象派音乐的作品建立进一步的认知。学好本课内容将不仅有益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德彪西及其音乐创作,还为今后学生学习了解印象派姊妹艺术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中提供了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10’26”)和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2’36”)两首作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添加一首《牧神午后》(片段)。由于印象派作品的新颖变化很多,在一课时内完成这两首作品的鉴赏、分析与归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稍显的密度大。因此以表现力强、印象派创作手法更鲜明的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做鉴赏主要内容,其意义是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衔接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深刻认识作曲家所代表的乐派的创作特征;另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作为一首比较亲切的钢琴小品,可以作为考验学生知识掌握和延伸的能力试题,在聆听和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体会印象派的基本特征,测试方法可以采用在论坛参与讨论的方式。

创作背景与作品分析

交响素描《海》是德彪西最大型的一部交响乐作平,构思始于1903年夏天,即当他在第一个妻子的双亲家做客时、在海边的环境中孕育和写作的。可是这部作品在1905年3月间才最后完成,这是他把这部作品献给第二任妻子爱玛。

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曾有一行诗句这样写道:“自由的人啊,你要永远歌颂海。”看来,这行诗句可能也在德彪西身上引起共鸣,因为德彪西的书信和言论中常可看到同海有关的一些描述:“音乐理应表现睡的运动,表现由变幻无常的和风所激起的浪的游戏”。“我怀有对海的真诚热情”。“我现在有同我的老朋友——海在一起了,他总是那样无边无际,那样美丽”。

在交响素描《海》之前,德彪西的《夜曲》和《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中都有海的形象,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在德彪西的作品中,海并不是大自然的复制品,对大自然的任何模仿性描绘,他总是持讥讽态度。大自然虽然是印象派作曲家的重要创作源泉,但是他们也只是从中汲取灵感,并且根据自身的感受以道出其见闻。《海》的创作过程尤其可以说明这一点。《海》的第一幅素描原先取名为“嗜血岛旁美丽的海”。据说,德彪西采用这样一个标题,只是由于“美丽”(belle)和“嗜血”(sanguinaire)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比,而不是去描绘该岛周围的海的景象;为此,后来他才把这一标题改为“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可见,《海》的音乐所依附的并非其诗意的标题,而是音乐本身的规律,即由海的印象所唤起的意念,这里依然是印象的原则起决定性作用。德彪西认为他所怀有的对海的无数印象,比现实的海更加重要,这就是他的《海》同浪漫主义作曲家笔下的海的形象的明确区别所在。

德彪西不喜欢重复,为了反映色彩的明暗效果的无穷变化和不断更新,他经过长时间不倦的探寻,终于使《海》的音响色彩获得了更为复杂、丰富而精细的变化,显得比当前更有新意。在《夜曲》里,“海妖”中的海是属于神话世界的装饰性“水域”;在《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中的海,则只是用声音来暗示在那虚幻的远方瞬间呈现的依稀可辨的形象,而在这交响素描中,海的色调却从过去的阴暗、忧郁转为相当明亮,形象也更具体——在风的怒号和浪的游戏同黎明时分平静、懒散但有活力的活动之间的传递中,展现的却是舞蹈和宽广的交响画面,大自然宏伟的气概自始至终贯穿着整部作品。

《海》的三幅素描各带有小标题——“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海浪的嬉戏”和“风和海的对话”,这三幅素描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描绘了海的不同景象,但其中由于若干基本动机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又显得特别统一《海》的和声语言相当独特,七和旋第三转位与九和弦连接、平行的五度四度进行、以及调性转换的色彩对置到处可见。配器方面以德彪西爱用的原色写作原则占优势,个别乐器的应用也很有独创性,如:弦乐器分部的多声颤奏,木管乐器在演奏如歌的旋律乐句或者充当精致装饰时所起的不同作用等。德彪西运用不同手法以刷新音响色彩,他的笔法节奏与力度变化都极精细。音乐中的一些细节,并非用以建立背景,而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法以补充画面。他要求演奏者在展现作品时要精确的加以润色,就是由此而来的。

“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这幅素描的结构完全不同于奏鸣曲式,它由两个基本段落组成,另加一小段引子和尾声。前一段基本上在bD大调,用不明显起伏的自由音型发展,以展示海的无边无际的广阔景象;后一段基本上是B大调,在其发展中具有豪放、强烈的色调,整个乐曲记述了从黎明到正午的光的繁复变化。

乐曲开始时,在两个竖琴的呼应和定音鼓轻声滚奏的伴随之下,带弱音器的大提琴奏出一个短小的切分动机——这是引子的开始:pp的力度下

这个动机在《夜曲》的“海妖”中,曾作为一种呼唤出现过,而在这里,它几乎贯穿全曲,且是随后一个重要主题音调的先声。此外,在引子中,在B音上组成的五声音阶音调,也在第一和第三幅素描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那色彩变化万千的两幅素描之中,也是依赖这个动机来保持其内在的统一和联系的。

引子的基本主题紧接在这个切分动机之后出现,这是带弱音器的小号和英国管齐奏的乐句,由弦乐器声部类似多利安四声和弦的下行音型引入,并以低音弦乐器奏出海的“隆隆”响声相伴。这里,似乎是b小调的调性,但因没有三音、导音而显得比较不稳定;还有,主题同它的伴奏构成的两个声部的进行,以及和弦与旋律进行中明显的四度与五度的不同层次,都创造出一种特别精致的色彩效果。海,自古以来就是数不清的黎明之母,现在,她正在神秘的寂静中缓慢的喘息、蠕动,夜幕渐渐消失,新的一天又来临了:

 

乐曲的第一段有乐队的上行乐句引入,仿佛冉冉上升的太阳映出一瞬淡淡的光辉,万物苏醒,天全亮了——木管乐器的乐句舒展开来,立即由法国号加以接应,海的波浪也在骚动,它拍溅着浪花在弦乐器上向高处推进;这主题主要在不同的管乐器中传递,调性与力度的频繁变换,以及插入的一些新动机的交替呈现,就像海本身那样变幻无常:

音乐的第二段同样由一个逐渐清淡的乐句引入。现在,速度和节奏动力都转而趋向强烈,且带有颂歌的气质;基本主题现由十六把大提琴分成四个声部奏出,然后再转由管乐器反复传递,但弦乐器悦耳的音色及其特别持续的音响,依然丰富并刷新这位印象派作曲家的调色板。音乐逐渐变得越来越响,越来越有生气,太阳已经高高悬起,它驱散了所有的晨雾,因此音乐不可避免的朝着高潮推进,准备去表现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海所拥有的全部光辉。

   

最后,在尾声中,音乐综合了乐曲中一些主题和动机,用最耀眼的色泽结束这第一幅素描。听这一段音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德彪西之前的确还没有人把海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蓝色和绿色,那闪烁的光芒、律动及其清澈可见的深度,还有它那神秘的令人难忘的淙淙声响及威力,表现的如此惟妙惟肖。

 

第二幅素描《海浪的嬉戏》大体上属于三段体,充当一个辉煌的诙谐曲乐章。

第三幅素描《风和海的对话》结构接近于回旋曲式,其中运用了第一幅素描的引子、第二主题的动机,是整个作品的呼应。

(二)学生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目前生活交集不多。

针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印象派音乐作品知之较少的实际情况,本课在教学素材方面,忠实于教材提供的两首作品给学生留有通过媒介向外拓展的空间。

2、大部分学生有从感性上聆听音乐的能力,缺乏主动的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在小学、初中的学习积累下,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不喜欢在音乐课上深入探讨,学生基本音乐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教师在一段时间的鉴赏教学中,安排学生模唱音乐作品主题,分析音乐要素的改变给音乐带来的变化,并有相关系统的鉴赏能力训练。经过一段时期的音乐课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识谱,能够寻觅音乐创作手法的变化,这些为这节音乐鉴赏课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高中学生能够较为理性的思考。

教师针对此特点,用“唱”—“听”—“对比手法”的形式鉴赏作品,便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较为理性、清晰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练习弹奏全音音阶、增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乐曲中的平行五度旋律等。

2. 准备《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牧神午后》等作品的音频、视频资料资料;截取、搜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牧神午后》的音频片段;。

3. 寻找相关图片,制作课件。

4. 用画图软件制作《海上——从黎明道中午》的乐谱;

5.为学生准备乐曲结构及谱例的讲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感受、体验德彪西作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德彪西音乐创作中的充满个性的创作技巧和创新主义追求,能够感知德彪西音乐创作展现的思想境界,理解其审美追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学生的自学了解德彪西的生平、代表作及主要贡献;课堂学习过程以学生聆听、感受、对比探究交响素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为主,中间穿插教师讲授及学生展示,进而从理性角度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分析并理解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几个主要特点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2.在知道德彪西生平及主要贡献的基础上,能够从理性角度理解印象派音乐的基本特征;提高整理归纳、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德彪西创作的其它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聆听、鉴赏、对比探究德彪西的作品《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难点

理解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特征及其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导入

 

聆听与表述

播放《牧神午后》音频片段

 

 

出示课题:《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聆听管弦乐曲片断,说说与以往所学音乐类型的不同之处。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引发兴趣,

明确目标。

5

二、新授

(一)印象派音乐简介,

播放视频;

认真观看视频

理解、记忆;

2

二、新授

(二)分段聆听、感受、理解管弦乐曲《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1.简介背景和作品:

(出示谱例与曲式结构讲义)

 

 

 

1.聆听教师讲授

2.学习“谱例与曲式结构讲义”中的关键词:加弱音器的小号、英国管、平行五度、五声音阶、全音音阶

带学生尽快回忆课前对德彪西生平简介及主要贡献的预习

1

2.分段欣赏探究四个主题:

(1)引子(请学生根据“黎明”   二字设计音乐的速度、力度、音区);

播放“黎明”的主题音乐

讲授“弱音器”“英国管”的知识

 

(1)在教师引导下(速度、力度、音区))设计描述“黎明”的音乐

 

 

聆听音频对比自己的设计说说作品的配器安排

 

仔细聆听。个别学生配合展示演奏加弱音器的小号

 

 

 

 

 

 

认真细致的剖析作品是听懂音乐、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熟悉了音乐本身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点才能完整的聆听作品,感受精髓。

20

(2)尾声(根据“中午”二字设计音乐情绪);

播放“中午”主题

 

 

(2)对比“黎明”段落设计中午的音乐

 

对比聆听、感受“黎明”“中午”的变化,说说配器及音乐要素的变化

(3)乐曲中段的第一主题(发挥想象力对比聆听);

讲授“平行五度”,在钢琴上示范演奏;

视唱主题音乐旋律

 

聆听教师演奏的平行五度的音响效果,感受管弦乐曲中使用这一手法的新颖音响

(4)乐曲中段的第二主题(发挥想象力对比聆听);

十六把大提琴分成四个声部构成的有动力的段落

理解作曲家要表达的海的变化,熟悉德彪西的新颖手法

 

结合课前的预习思考德彪西的创新精神来源及音乐创作手段的突破

二、新授

(三)完整聆听、感受、理解管弦乐曲《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3.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请学生思考:思考印象派音乐注重的是那些方面的变化?它与印象派绘画有怎样的联系?

同学们根据自己分段欣赏时在讲义上的的记录聆听音乐,思考印象派音乐注重的是那些方面的变化?它与印象派绘画有怎样的联系?

完整的聆听乐曲,建立对音乐作品的整体认知,探究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创作异同。

12

4. 播放视频版本《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探索印象派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印象派音乐不是单纯的出现的,它是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和启发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吗?

观看视频:回顾美术课程知识,分析《日出·印象》,对比音乐语言要素;找找相通之处。

 

简单讨论总结归纳:

绘画作品:注重光影的变化,多为色块,线条模糊化;

音乐作品:注重配器的个性化,和声丰富缥缈,旋律片断化;

 

 

 

 

 

 

二、新授

(四)聆听、感受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1.简介《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创作背景;

2.请学生在钢琴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频的伴随下朗诵黎塞尔诗歌;

3.简单分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旋律特点:带有东方色彩的调式音阶的运用是音乐与同学们距离很近,

4. 播放视频版:

请学生思考德彪西的贡献:为什么是一个人的流派?!

仔细聆听

 

个别学生朗诵诗句,其他人认真聆听

 

 

思考可能接近中国五声音阶,具有亲切感

 

 

 

观看视频《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体会、想象诗歌与音乐的意境,建立自己对印象派音乐的一种印象;思考问题

感受印象派音乐的诗意

 

 

 

建立一种对印象派音乐的印象。(学生也许不能用语言形容,但是可以自信的确认感觉是对的)

 

 

 

 

 

 

4

 

 

 

 

三、小结与拓展

1.带领学生回顾课前预习的德彪西的贡献

2. 回顾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3.推荐拓展聆听、观赏的作品。

再次回顾德彪西的生平及贡献;

总结归纳印象派音乐的特征;

认真记录拓展曲目;

 

巩固知识点,感知德彪西音乐创作展现的思想境界,理解其审美追求。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