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语文>>高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7日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教时:2课时。
2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
        
3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4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课件《沁园春长沙》图,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

生:《沁园春雪》

师:对,初中时我们曾学过《沁园春雪》,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大家一起来背诵《沁园春雪》。

生:(齐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整体感知

师:为什么大家看到《沁园春长沙》很容易就想到了《沁园春雪》?

生:作者相同,词牌名相同。

师:对,那这里的词牌名是什么呢?

生:沁园春。

师:对,词牌名是沁园春

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宋词了,现在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关于词的基本知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从段落分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肖玲,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师:刚才大家说了作者是相同的,都是谁写的词啊?
生:毛泽东。

师:非常好,这两首词都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写的,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诗词是最伟大的篇章。”我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毛主席。

(请学生回答)

师:(教师补充)同学回答的很好,毛泽东(1893—1976)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哲人和诗人,在他一生中,不仅大量阅读古典诗词,而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诗词。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正是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听视屏朗读《沁园春长沙》,学生跟读

师:读完后,同学感觉这首词气势如何?

生:豪壮

师:文中哪句可以更能体现这种气势?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很好,曹操在《煮酒论》中这样写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机也。”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

再读上阕,问写于哪个季节?——秋季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自由回答)

自古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伤春的诗: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学生小组展示收集的有关描写“秋”的诗句,老师加以补充并简单加以点评分析。

悲秋的诗句:(秋是由盛转衰的季节,人们都喜欢盛而不喜欢衰。雪莱说:“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赞秋的诗: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同样是写秋,有的是赞秋,有的是悲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赞秋”(学生一起回答)

五、学生带者这种豪壮的气势在次朗读《沁园春长沙》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并全班有感情地朗诵《沁园春长沙》。

二、具体研读词的上片

1.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请问“独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明确:“独立”,既是指一个人,也含有精神孤独的意味。孤独感往往蕴含着丰富和深刻,在历代文人的诗作中屡屡出现。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苦,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钟情,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都让读者想起。

“寒秋”,点明时间,寒冷与江水、孤身一起构成了诗人抒怀的典型环境气氛,萧索而空寂,诗人压抑而孤独,几乎没有多少生机。

2.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紧接上句。诗人视线一转换,却看到了与环境完全不同的景色。“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湘江秋景图”。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看”字所领七句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渲染,呈现出的是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一副色彩瑰丽的画卷,晚秋的静穆中跃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了千古背秋之气。

3.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风有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义欧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鱼翔浅底:“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

4.提问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背景:(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伟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当德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自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书法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5.提问我们分析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词的上片和词眼是什么?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词的上片)

|、具体研读词的下片

1.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明确: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2.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明确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明确:“携”“侣”“同学”表明革命同志的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风貌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藐视恰到好处。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明确:“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四、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2、比较鉴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写成三百字的鉴赏小短文。

3、背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