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beplay888体育 >>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人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群贤毕至   

  贤,本是形容词,意为贤能、贤惠,而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贤能的人,贤才,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2:少长咸集   

  少、长,本义分别为年纪轻”“年纪大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年纪小的人年纪大的人,作名词用。   

  例3:死生亦大矣   

  大,本义为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可译为大事,作名词用。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本义为顶点、尽头,是名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穷尽,作动词用。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齐彭殇为妄作   

  齐,本义为整齐,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等同的,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映带左右   

  带,原意作带子讲,是名词,而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作环绕讲,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2:一觞一咏   

  觞,本义为酒杯,在此句中解释为喝酒,是动词。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原来都是作动词用,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视觉和听觉,可以引申为眼睛和耳朵,是名词。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1: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本义为流动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漂浮,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2: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本义分别为游动,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舒展使……开畅,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数词的意动用法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是数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一样的,属于数词的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 次第较后;第二。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古义: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 ""   

悟言一室之内面对面  

   

   

作品分析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的人,一个是喜欢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