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的荷塘 构建精神的后花园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5日
原创教学案例:
寻找心灵的荷塘 构建精神的后花园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泉州七中 谷小艳 2009.1
背景:
《荷塘月色》的传统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景物描写的赏析上,这无可厚非,只是,我以为,这篇文章还可以做更深层次的解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探究人们心灵世界的共同规律。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人类都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它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没有阶级的局限,比如说,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撇开当时的时代背景,那种颇不宁静的心情,即使在我们今天也会有同感的,甚至当下的人们那种心情会体验更多。因此,我想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内视自我的心灵,学会适时调节内心,做一个心理健康、有精神追求的人。
过程:
上课之后,我很随意地跟学生聊天,说到:现如今,不管是谁,似乎都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当白领的吧,天天想着如何完成手头的定单,做老板的吧,时时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政府官员吧,成天要担心出什么安全事故,弄不好丢了乌纱帽,就说我们老师吧,一到大考之前,很多人就得了焦虑症,生怕自己的班级考不好,甚至做梦都梦的是给学生上课,学生总是不听。那么,我也知道,我们同学也会有种种压力,你们来说说吧------
我的一番贴近生活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大家开始畅所欲言——
一个同学说:我也有考试焦虑症,一到考试前就睡不好觉。
一个同学说:我是考后恐慌症,每次考完,成绩一旦不理想,心里就怕怕的,不知要怎样面对家长和老师。
一个同学说:唉,我的压力才大呢!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总觉得自己很笨,怎么学都学不好。
又一个同学说:我的心情也经常“颇不宁静”(其他同学善意的哄笑起来),有的时候就觉得很孤单,很无聊,不知道做什么好。
马上有一个同学接他的话说:对!对!我也经常莫名其妙地郁闷!(大家又是一阵笑声)------
看大家说的差不多了,我又说了:看来,大家的内心确实“颇不宁静”啊!(大家又是一阵笑声),那我想知道,当你们郁闷、烦恼、压力重重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处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又自由发表高见了——
一个同学说:我就睡大觉,一睡着,什么都不管了。
一个同学说:我去踢球,使劲运动,使劲流汗,那样就痛快了。
一个同学说:我会去找好朋友倾诉,说出来就舒服了。
一个同学说:我会去散步,不过,有时候要好长时间才能走出郁闷。
我也加入了大家的讨论,我说:我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去旅游,当我带完高三毕业生之后,都想释放一下高度紧张的情绪和长久承受压力的心情,我就去旅游,到自然山水中放松自己,在美丽的自然中,工作中的事都不用考虑了。还有一个就是读书,因为,没放假的时候,是没办法出去旅游的,我长期以来,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天睡觉之前,都要读一会儿书,读书的时候,整个人都进入到书中的世界,和书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现实中的事情根本无暇考虑了,心情也会平和了。其实,不只我们会有心情不爽的时候,就是大作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927年,朱自清先生就遭遇了人生的低谷,那么,他又是怎样排解心中的压抑和郁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探索他的心灵轨迹。
请大家浏览文章,从文中找出写心情的句子。
学生阅读课文,寻找文句。
读完后,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写心情的句子主要有: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三段整段文字;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我又提问:从这些语句中,你能说出作者的心灵轨迹吗?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不宁静——寻找宁静——暂得宁静——出离宁静——惦记江南
细节: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
学生回答:(结合材料中的写作背景)
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所以心情颇不宁静。
2、第三段中,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说明作者平时是不自由的,作者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
作者刚才还沉浸在自然美景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暂时超脱,现在,又回到现实,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写蛙、蝉的热闹,更反衬出自己的苦闷、哀愁、求解脱而不得的心情。
4、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回忆《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学生回答:
写江南采莲,描绘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真情以待,写这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是他心中最美的世界。而现实并没有这么美,“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
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5、思考讨论心情变化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没有“自我”和“自由”的,这正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现在,一旦把现实忘记,“自由了的自我”就带着作者全身心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但,作者并没有得到超脱,他的宁静是暂时的,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以看出作者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作者只好把美好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江南采莲中了。
这时候,我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拓展延伸,谈到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始进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
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为人类心灵的第二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暂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显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
又一个“忽然想起”,作者的心灵从“荷月世界”来到“江南采莲”。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以少年男女作为自由心灵的承载体,绝不是作者“忽然想起”随手拈来的。
我们知道,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也。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是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
对心灵而言,想象又何尝不是“栖居”的一种方式呢?
夜走荷塘,朱自清先生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穿越了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 《荷塘月色》还以清晰的行文脉络,揭示着心灵的游走轨迹。
“想”是心灵之足:两个“忽然想起”(“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连通了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结尾再用“这样想着”返回现实。“荷月世界”心灵可以“(暂)且受用”,理想世界却是心灵“无福消受”。文中第三节有句话在行文中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显然,“冷静”与“独处”是对荷月世界而言,“热闹”与“群居”是对理想世界而言。这两方面都是现实重压下疲惫心灵所渴求的,都是消除心灵烦恼和苦难的途径,因而都为作者所“爱”。尤其是后者,更为作者所向往。不用说采莲“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就连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作者亦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话语中分明有一种欲求“热闹”而不得的怅然!
《荷塘月色》所揭示的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每个成熟的心灵都确知它的存在,并且都曾栖息过。它对人类的心灵生存与成长起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又往往对它视而不见。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现实与理想这两极。是朱自清第一次用重笔去描摹它,让人们去关注它。所以在本文中我就借朱先生的文章而名之为“荷月世界”。朱自清这篇散文以“荷塘月色”为题,并且给予“荷月世
界”的展现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其用心是不难明了的。
总之,《荷塘月色》在形而上层面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心灵的普遍的生存方式,并且告诉我们,在这三个家园轮流居息,才使得我们的心灵永远保持健康和充满活力。
结果:
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都感到很受启发,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问他们:
一个人,要幸福地生活,就要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境,这就需要我们构建自己的心灵后花园,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它可以远离尘嚣,让人心灵宁静。你们能否也象朱自清先生一样,找到自己心中的荷塘呢?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随笔中。
从收上来的随笔可以看出,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心中的荷塘。有的是读书,有的是梦想,有的是音乐,有的是旅游,有的是朗诵,有的是唱歌------
评析:
我自己上完这课后,也感觉自己仿佛又受到一次灵魂洗礼,学生的感悟更让我有一种成就感,我想,如果,从此后,学生们能主动去营造自己的心灵后花园,那他们的人生会更丰盈。
遗憾的是,当时学生写的随笔早已经发给他们,写此文时,不能在结果环节中原文摘录,否则,会更好。
- 上一篇:《短歌行》备课资料
- 下一篇:高一语文《雨巷》教学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