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备课资料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5日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曰,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孔雀东南飞》随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冰冷的指头一次次地掀起边角翻卷的书页,喑哑的喉咙一遍遍地吟哦凄丽苦涩的诗句,缠绵、哀惋的悲歌穿越千年的时空,盘旋在心头,纠合成永远的结,永远的痛。
总是遗憾,何占豪、陈钢写出了千古绝唱《梁祝》,怎么就没人写一曲《孔雀东南飞》呢?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了,痛到极点只有无言。
其一 叹兰芝
兰芝美貌过人。
兰芝出身贫寒,焦仲卿却是庐江府小吏,算是官宦人家了。焦母不齿于兰芝的出身,却又自愿捧出大笔聘礼,她看中的只是兰芝的美貌。不是吗?在焦家的两三年里,兰芝的勤劳善良丝毫没有打动冷酷蛮横的焦母,老婆子看中的可不是这些。
虽说汉代的婚姻制度并不是十分的严格,女子改嫁的事也是可以谅解的,譬如卓文君,但被休回家的女子却有官宦人家接二连三地上门求亲,怎么说也是一大奇事吧?他们了解兰芝多少?他们会相信一个弃妇的美德吗?他们看中的也只是兰芝的美貌。
兰芝忠诚不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汉代的女子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的。兰芝幸运,掀开红盖头,迎接她的是一双温和诚恳的眼睛,她庆幸,她满足,她珍惜这个人,珍惜这份情。兰芝不幸,幸福刚开了个头就被雨打风吹去,被逼回家后又不得不答应太守公子的婚事。不幸的兰芝只能“以身赴清池”,来履行自己的诺言,来殉心中的那份情。
兰芝自尊自重。
美貌的女子不难求,从一而终也都能算是“忠诚”吧,兰芝给人的最大震憾不是这些,而是她的自尊自重,这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深爱着焦仲卿的兰芝怎么会舍得离开?可在焦家的两三年里,兰芝得到了爱,却付出了人格和尊严!兰芝不是一般的弃妇,她是自请回家,她不能被人扫地出门,她要保住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兰芝也没有哭哭啼啼地回家,她精心地打扮,袅袅地移步,她要把自己最美的姿容留给自己最爱的人;兰芝更没有恼羞成怒,她礼节周到地辞别焦母,不卑不亢地回复焦母,真诚恳切地嘱托小姑。兰芝艰难地找回了尊严。为此,她失去了一切。
兰芝知道,这一去,再无重逢之曰;兰芝也知道,兄长不会答应她在娘家为焦仲卿孤守一生;兰芝更知道,自己的路只剩一条……她不怕这一刻,她甚至盼望着这一刻,但她要精心选择这一刻,她要让这一刻流光溢彩,要让这一刻在那一片昏暗的天空上写下自己的尊严。
兰芝做到了。欢腾的人群映照出兰芝的凄凉,喧闹的礼炮为兰芝奏响了特殊的颂歌。
兰芝去了,她去得清高,去得惨烈,去得尊严。
兰芝的死,终于惊醒了世人。“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人们啊,为什么总要等到悲剧发生后才会清醒呢?
耳边仿佛传来小提琴《化蝶》,不,不是《化蝶》,《化蝶》是凄美的,流畅圆润的小提琴完美地演绎出了历经磨难后的超脱;兰芝墓上的鸳鸯却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那不是凄美,是凄惨,是谁也谱写不出的痛。
其二 叹母爱
两个母亲――刘母,焦母。
二人的生存背景何其相似:从诗中来看,两人都已丧夫,都是守着子女过活。可二人的品性又是何等迥异。
刘母善良爱子。女儿被休回家,询问之下,女儿只一句:“儿实无罪过。”刘母没有大骂女儿丢了自己的面子,也没有怒气冲冲打上焦家门去。她了解自己教育了十几年的女儿,她相信女儿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不忍去触动女儿淋漓的伤口,她只能默默地陪着女儿“大悲摧”。县令派人说媒来了,刘母希望女儿忘掉痛苦,开始新的生活,便劝女儿应婚,女儿不愿,善解人意的刘母便出面替女儿回绝。善良的刘母啊,兰芝的善良不正是你的熏陶吗?
焦母却蛮横冷酷。兰芝辛勤劳作合不了她的意,兰芝竭尽孝心暖不了她的心。她是家长,封建家长制给了她无边的权力:她对儿女婚事可以随心所欲,她对儿女命运可以生杀予夺。她不满意兰芝了,可以诬她“举动自专由”;她恼恨儿子的说情,可以凶他“汝岂得自由”;她鄙视兰芝的出身,迫害了兰芝却仍心安理得;她不理解儿子的痴情,竟用邻家美女去诱惑他……
可是作为母亲,她真的就冷酷到毫无人性吗?也不是。当儿子向她吐露必死之意时,她第一次流下了浑浊的老泪,虎毒不食子啊。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是她唯一的生存希望啊。她的泪是真诚的,她对儿子的爱也是不容怀疑的。一个寡居的老妇人,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也可怜!可是,她爱儿子,她却又害儿子,她的悲剧在于她不知道自己的“爱”其实是“害”!她所处的环境,她所受的教育,她特殊的生活经历,还有她的个性,都没有教会她理解和尊重,只教会了她独断专行。应该说,她确实很可恨,但是,她也很可怜!
两个母亲,相似的生存背景,迥异的品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天壤之别呢?都说人的脾性主要受着生存环境的影响,细究起来,她们的生存环境也只有丧夫这一点是相似的,她们的生活阶层迥乎不同:刘母出身平民,受封建礼教影响相对较少,她能较多地顺乎天性;焦母却是官宦出身,残酷的礼教牢牢束缚着她,压抑着她,扭曲着她,对礼教的虔诚取代了她母性中的良知,她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了。
唉,母爱本是人性中最美的啊。
杂家杂谈——《孔雀东南飞》
一. 永恒的悲剧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
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
又几百年后,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后陆游随母意而另娶,唐婉也易嫁赵士诚。几年后的一个春曰,陆游满怀郁闷踽躇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二. 仲卿是懦弱的吗?
无论如何,焦仲卿对爱情是忠贞的,对封建伦理道理的反抗是彻底的。只是在面临爱情与孝道的冲突时,有时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正是表现仲卿善良与无奈:一方是自己衷爱的妻子;一方是自己敬爱的母亲。在鱼与熊掌之间,这种取舍实在太难。我们无理由去挑剔他,更无理由去责怪他。有人说他反抗不彻底,这实是一种误解。多年以来,兰芝一直忍辱负重,而仲卿又何尝不是在夹缝中求生活,其中的酸苦,比起兰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兰芝尚有可倾诉对象,而仲卿呢?他向谁去诉苦?他向谁去叫屈?如果兰芝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那么仲卿的作为则更令人叹惋不已。仲卿最终选择了殉情,他走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伦理,自缢于庭树,兑现了自己生前誓言,这又需要何等的勇气?应该说,仲卿和兰芝一样,骨子里是充满着一种反叛精神的。
中国古人鲜少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而大胆的爱情,有的至多是母亲为自己安排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属于自己的母亲的。钟情如陆放翁者,在“老娘”与“小娘”面前,尚且弃“小娘”于不顾。而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走得不是老、老、老祖母为我们安排的道路?
三. 焦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吗?
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子的幸福,然而,仅仅如此吗? 这种分析固然使主题深刻而有现实意义,然而,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吗?
这样一个极端蛮横不讲理之人,之所以视兰芝美德而不见,置仲卿夫妻的爱情于不顾,一意孤行,棒打鸳鸯,我想是否还可以从人类的固有的心理因素而解释。这可能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节”: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因此,夫妻越是恩爱,就越发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兰芝越是贤良,就越发引得她的不满。就是真的把“东家好女”的罗敷娶进家门,难保她不是第二个刘兰芝。
- 上一篇: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
- 下一篇: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