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语文>>高一>>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1日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作者:灿烂烟花510 转贴自:http://www.52hongloumeng.com 点击数:213 更新时间:2008-5-4 文章录入:红楼主人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典小说,要通过阅读来体悟其写作目的及其所含意蕴,就必须注意前后勾连,在对比中感悟。笔者将就节选自小说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林黛玉进贾府》来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对比一:服侍之人数量、衣着之对比
从贾林两家的家世看,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而林如海则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若,但豪侈之风却有天壤之别。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数倍。王熙凤出场时,也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老太太传晚饭时,旁边有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且“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亦多”,粗略算来,吃一顿饭,至少有二十几人服侍。不仅数量上如此,在仆人的衣着上,曹公也做了比较:黛玉自弃舟登岸时,就发现“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在王夫人房中,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黛玉眼中尚且如此,况常人乎?曹公意以此来显示贾府没落结局的必然吗?
《红楼梦》前五回是本书的概要,而第三回则首次表现了该书中的“重量级”人物: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这更需要我们运用对比的眼光去观察曹公如何对“重量级”人物进行描写。

对比二:“重量级”人物出场顺序之对比
三者均是本书的重要人物,曹公将如何在“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中来表现三者的性格呢?且看曹公处理之法:黛玉奔外祖母而来,自然先让她与老夫人相见;按说王熙凤这一爱热闹之人,不会不参加,但考虑到如果她在场,因有老太太在,她的性格无法体现,故安排在见过老太太后,众人未散之前表现,更能表现凤姐的性格;再说宝玉也可能在,曹公便把宝玉处理为“庙里还愿去了”;且宝黛二人相遇,是本回之重点,故放在黛玉拜见过两位舅舅之后再出场;即使到了宝玉登场之时,曹公还让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真吊足了众人的胃口:宝玉还愿回来,拜见了祖母,大家正欲看二人相遇之景,老太太一句:“去见你娘看来”,二人相遇只好推迟时间上演。人物出场顺序的安排,既合乎情理,也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又更好地表现了“重量级”人物的性格,一举多得,匠心独运。

对比三:“重量级”人物出场写法之对比
三者不仅出场顺序有别,而且出场写法亦不同:黛玉出场时,曹公采取“真情流露法”,一来黛玉在母亲亡故之后到贾府,符合人物心境;二来见到自己至亲之人,符合情理。而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而后才见到凤姐其人;至于宝玉的出场,采用的则是“千呼万唤”的写法,上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对比四:黛玉与宝玉初遇之对比
宝黛初遇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符合人物性格;而对比之下,又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对比五:众人对宝玉认识之对比
贾府上下对宝玉看法如何,在黛玉未进贾府之前,不好表现,一来宝玉的特殊地位所决定;二来没有必要。但现在来了个新人——林黛玉,因此要对他做点交代。未见宝玉之前,黛玉便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况且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此为对比一也。不仅如此,曹公还通过两首《西江月》词,将宝玉与当时的封建文人进行了比较:文中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对比六:众人对黛玉认识之对比
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注意到了黛玉的美貌,但更多的是其体弱多病;而凤姐出场,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虽说其中可能含有阿谀成分,但从见多识广的凤姐口中说出此话,可见黛玉之美;但宝玉出场,则注意到黛玉的形与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既有其“形”之美貌、体弱多病,又有“神”之多愁善感。因而在宝玉送黛玉“颦颦”之表字时,其理由就是“林妹妹眉尖若蹙”,一眼洞穿其心中之愁,不愧知己。众人的观察,由于着眼点不同,故而观察的结果不同,从而完成了对黛玉的人物的塑造。曹公笔法独特,用心良苦!
第三回不仅首次表现了该书的“重量级”人物,而且还表现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环境。众多人物出场,因此也必有对比之处。

对比七: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对比
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对比八:王熙凤与林黛玉性格之对比
黛玉初进贾府,唯恐别人耻笑,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从而为自己的行动埋下了伏笔。刚见外祖母,“方欲拜见”,却被贾母搂在怀中;二人伤心毕,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两个“方”,若说是表现黛玉的识礼,不如说自此可略见其性格——对一切小心在意。至于后文,在邢夫人的语言、王夫人处的动作、关于“读书”问题前后的回答之对比,也最能说明这一点。此处仅对比凤姐与黛玉初见时的性格:凤姐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想归想,始终没有表露,反而是凤姐声音刚落,人形刚现,黛玉就“连忙起身接见”,盖因此人“放诞无礼”透露出的身份和地位;众姊妹告诉此人为谁,她又“忙陪笑见礼”,两个“忙”岂不更能说明其性格?而这些又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贾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进而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与黛玉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比九: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总之,注意文章的前后勾连,通过对比,我们就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感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