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3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6日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2、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
教学难点
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二、结合注解,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召公(shào) 弭谤(mǐ)
瞽献曲(gǔ) 瞍赋(sǒu)
矇诵(méng) 耆(qí)
隰 (xí) 阜(fù)
五、学生结合注释再读课文、理解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1、召公谏厉王弭谤
谏:动词,劝说,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
弭:消除,阻止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译文: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译文:
3、是障之也
障: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堵住、阻隔。
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亲戚:古今异义。古:族内外的亲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译文: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为:治
译文:
(省略句,例子如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医,使监谤者。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六、结合讲解和译文,学生三读课文,分析内容。
(一)解析第一段内容
1、请找出能体现厉王性格特征的词语,说说厉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国人莫敢言”,是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浏览第二段
本段主要是召公的谏辞。
1、召公对厉王弭谤的方法有何批评?(原文)
明确:是障之也。(随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说明堵塞言论的危害性。并指出“为水”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导”,“为民”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宣”。)
2、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
明确:直接的: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②瞽献曲,③史献书,④师箴,⑤瞍赋,⑥曚诵,⑦百工谏。
间接的:①庶人传语,②近臣尽规,③亲戚补察,④瞽、史教诲,⑤耆、艾修之
3、结合本段,说说天子听政为什么要广开言路?
明确: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即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三)浏览第三段
召公如此精辟的论断,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吗?
明确: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十、讨论题。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课文对你的启示。(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面对群众的意见你该怎么做?我们每一个面对别人对你的批评和意见,该怎么做?)
十一、小结全文。
《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十二、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同学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都有什么样的意见;回家后,请爸爸妈妈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意见。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2、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
教学难点
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二、结合注解,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召公(shào) 弭谤(mǐ)
瞽献曲(gǔ) 瞍赋(sǒu)
矇诵(méng) 耆(qí)
隰 (xí) 阜(fù)
五、学生结合注释再读课文、理解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1、召公谏厉王弭谤
谏:动词,劝说,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
弭:消除,阻止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译文: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译文:
3、是障之也
障: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堵住、阻隔。
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亲戚:古今异义。古:族内外的亲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译文: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为:治
译文:
(省略句,例子如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医,使监谤者。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六、结合讲解和译文,学生三读课文,分析内容。
(一)解析第一段内容
1、请找出能体现厉王性格特征的词语,说说厉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国人莫敢言”,是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浏览第二段
本段主要是召公的谏辞。
1、召公对厉王弭谤的方法有何批评?(原文)
明确:是障之也。(随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说明堵塞言论的危害性。并指出“为水”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导”,“为民”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宣”。)
2、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
明确:直接的: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②瞽献曲,③史献书,④师箴,⑤瞍赋,⑥曚诵,⑦百工谏。
间接的:①庶人传语,②近臣尽规,③亲戚补察,④瞽、史教诲,⑤耆、艾修之
3、结合本段,说说天子听政为什么要广开言路?
明确: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即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三)浏览第三段
召公如此精辟的论断,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吗?
明确: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十、讨论题。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课文对你的启示。(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面对群众的意见你该怎么做?我们每一个面对别人对你的批评和意见,该怎么做?)
十一、小结全文。
《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十二、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同学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都有什么样的意见;回家后,请爸爸妈妈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意见。
- 上一篇:《召公谏厉王弭谤》2
- 下一篇:演讲单元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