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以美育人,以美树人

录入者:ly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1日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必然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到课堂当中。但学生和老师之间鉴赏经验的差别,让高中美术鉴赏与美育课举步维艰。为此,教师应善于挖掘内涵,利用心理鉴赏提升美育功效;让美术回归生活,拓展美术美育教学空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美育;生活化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美育是教学之首要目的。美术鉴赏课是美育的主要阵地。美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并非一本教材就可以全部涵盖的,因此,教师只有明确了美育的意义与方向,才能在课堂上自觉地把美育融入教学,让学生从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例如,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搜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将其整合在美术鉴赏与美育课中,展现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对美术发展史有个概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提升美术课之美育功效。

一、挖掘内涵,利用心理鉴赏提升美育功效

所有的作品,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作品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内容则隐于深处。那么,帮助学生,挖掘内容表现的意境,挖掘隐于深处的内涵,便是美术教师所需要做的第一紧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知识素养,挖掘作品内涵,激发其心理感受,提升美术鉴赏与美育能力。

1.挖掘美术内涵,提升学生自然美鉴赏力

传统美术教学,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描绘学生涂鸦,较为枯燥。当多媒体进入课堂,美术教学也可以把丰富的听觉带给学生,可以结合诗词、音频、视频发掘作品内涵。

高中生各方面都已趋于成熟,优美的音乐是可以直接进入他们的心田的,同时利用诗词、影像、视频,利用感触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内涵,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美育功效。信息工具是联通孩子形象和声音之间的桥梁。多媒体的使用,将把音乐领进心田,把美术输入声音。

比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笔者的鉴赏教学利用许多高中生朗朗上口的关于青蛙的诗词,例如韩愈《盆池五首》:

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

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

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

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南宋陆游的《夏日》

侧卧横眠百不知,轩窗寂寂雨丝丝。

岂无布袜青蛙兴,过却梅天出未迟。

融入诗词的同时,可以结合《乡间音乐会》《乡间晚风》《夜的精灵》等音乐作品,与同学一起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里的蛙声一片,把观赏静态的美术作品变成倾听灵动的美术。音乐中有泉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看到泉水优美的线条如五线谱;音乐中有蛙鸣,那么学生脑海里便是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随音符跳跃;音乐中泉声蛙声响成一片,学生眼中便有了蛙声源自泉涌处,奔向希望去。蛙在哪里?不在作品中,却在学生眼中,在齐老先生的作品的“隐处”。生命的创造者青蛙,隐在深山里,她把孩子,一群群小蝌蚪,放逐在流泉里。作品中的小蝌蚪是欢快的,学生们脑海里的青蛙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祝愿新的生命会有新的天地和新的生活。蛙声游荡在山谷,蛙声十里出山泉。

美术之自然美,美之功效,在齐老先生的的蛙声中,融入学生的心田。

2.结合音视频,提升学生艺术美鉴赏力

让多媒体进入课堂,让视频和音乐把丰富的视听冲击带给学生,让音乐伴随着感动滋润学生,用视频伴随着震撼滋养学生。用音频视频联通学生形象和感情之间的桥梁,用音频视频联通学生美丽与高尚之间的桥梁,用音频视频联通关爱与幸福之间的桥梁,用音视频联通美术与眼睛之间的桥梁。

又比如对现代作品李秀峰的《牧场春秋》的鉴赏,教师融入歌曲《牧场上的家》。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田园牧歌。整个曲子,节奏匀称,曲调抒情。其中有三个乐句一直在向大家诉说着牧场的美。只有第四个乐句,表现对家的依恋,将歌曲推向高潮。整个乐曲让人们沉浸在美丽的家园情怀中,表达了人们对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听觉会勾勒出美丽的牧场,勾勒出少年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学生用声音去感悟对生活的美丽、生活的自由。当牛群归来,牧羊人在挤牛奶,一双双粗糙的手,一双双挽起的胳膊,一张张古铜色的面孔。当北风呼啸,牛群在圈中屹立,人们搓着手,顶着风,忙着去照看牛羊。通过视觉、听觉,《牧场上的家》的音乐旋律与美术作品《牧场春秋》草原具体的形象建立起的直接的听觉视觉重合,同学们就会理解什么叫天高云淡,什么叫自由欢快,什么叫辛勤劳作,什么叫冬天里的艰辛和希望。学生们会感受到作品当中以及以外的意境,一望无际草原里,骏马奔腾,溅起水花阵阵;蓝天白云下,少年策马扬鞭,欢声阵阵;播放夕阳西下,风吹草低见牛,猎狗归家;播放奶茶飘香的蒙古包里,猎狗眯着眼睛享受主人的抚摸。用同学们感兴趣的艺术图片,能激起心灵震撼的优美视频,创造出美的意境,构建出与音乐相符,与感情相吻合的音乐形象,从而实现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互相转换,将美术鉴赏与美育课打造成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盛宴,让同学们在认识美术的同时感受音乐,感受美术的同时品味音乐,也品味生活。

二、回归生活,拓展美术美育教学空间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美术的欣赏能力差别是巨大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知度,使得美术课的不可能“一课一得”。所以美术教学不可以过于追求效率,美术教师也不能总是在在45分钟时间内“抢成效”实现美育教学,而应将美育细水长流地融入学生生活。

1.美术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读懂笔墨

笔者的经验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和现象,大幅度提供学生搜集大量丰富的美术素材的机会。作业布置不是哪一节课的作业,而应该形成长期的搜集习惯,长期的欣赏习惯。比如组织每年一次的标识设计比赛,学生板报、海报的欣赏与制作,再如,路上的建筑物欣赏、公园里的雕塑欣赏等,都可以适当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每日里、每刻中,在随处可见的生活中。教师的作业是搜集和欣赏,是审美和联想。

在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鉴赏时,教师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享受山泉,享受流水。作业布置还包括将一块半砖头大的石头放在流水当中,开灯,关灯,调节灯光看石头和水的明暗变化。布置作业听水流声音,看水流状态。重点在水流的线条,水花飞溅时的动感,以及水多水少的明暗变化。之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线条美和明暗技艺。

如果说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从写意上彰显绝高境界的话,我们不妨再从线条和明暗色彩上来引导学生欣赏这幅作品。一涧清泉,汩汩而出,十里蛙声,悠悠在耳。齐老先生用线条勾勒清泉之灵动,勾勒清泉之阴柔。每一根线条,飘逸的,水在飞溅,欢快的跳跃;凝重的,水在奔流,肆意而跋扈;曲绕的,水在减速,用阴柔行进;虚无的,水却在舒张,逸趣怡然。高处的激流,线条紧密,曲饶,每一股水都拥拥挤挤,探头探脑,飞奔飞跳。泉水的流速,泉水的奔涌而出的动态之势跃然而出。近处,线条舒张,虚无,泉势减缓,想苏醒了的美妇人,慵懒而又动感十足;又像是经历了一场厮杀的战将,异常兴奋而又筋疲力尽,却仍然斗志不减。泉水终究没有被坚石阻碍,仍然能肆意奔流。齐白石先生笔下每一个线条都有它独到之处,笔笔见功,线线传神。

有了对水的实际观察,有了对水中石头的实际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再看齐老先生笔墨技法。泉水奔腾,动感十足,便有中断之石,稳重,雄健。泉水阴柔,一泻而下,便有镇水之石,阳刚,笃定。从色彩上来看,远处略谈,近处略重,近实远虚,远山一点影,两点淡青墨。齐老先生笔墨技法层次极高。笔墨忽而酣畅,忽而浓重,近处快挥淡墨,便也山石急转,同时皴擦之法的运用让石块有淡出画面之动感,隐隐约约,时有时无。凝重的浓墨,让坚石更显浓重,随意挥洒的淡墨,给人以虚幻而又急于一眼望穿之感。浓淡跳跃,虚实结合,水在流,石在坐,动静呼应,富有韵味。齐老先生笔下每一次泼墨都炉火纯青,墨墨含情,笔笔蓄意。这样,学生才能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提高理解笔墨线条的能力。

2.美术应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社会美鉴赏力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鉴赏美术,同时也应该把美术应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笔者在《礼仪与教化》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文化底蕴,借“府文庙”之文化熏陶,以“仁爱助人乐满园”为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本地民俗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泉州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校园文化,体会本土文化之“仁爱”,构建学生尊重本土文化,尊重儒家文化,并自觉传承本土文化的道德情操。

借助府文庙,结合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仪式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深入府文庙,对府文庙进行参观,对壁画、栏杆上的名句制作书签并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仁爱”思想进行深化;鼓励学生在腊月初八为老人熬煮腊八粥,激发他们真正关怀、乐施的意愿;学生用相机、画笔,记录自己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瞬间,记录他们亲身感悟仁爱之道的瞬间。

家乡景色的美丽,家乡生活的美丽,家乡人的和善与亲切,家乡人的博爱情怀,通过视觉记录,通过感觉记录。

春分刚过,泉州七中校园里的一株株香樟树,已长出青翠的嫩叶,像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春装。一片片老叶子,像是涂了胭脂。微风拂来,香樟树的红叶与芒果树的黄叶簌簌而落,在地上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叶落叶生,落叶并不代表凋零,而是新的永生。我校陈龙斌校长发起了“未来七天,落叶不扫”摄影、诗文作品征集活动。此时,我校美术组与摄影社的卢向明老师,带着校摄影社的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相机,晒出了心目中美丽的七中校园!通过一张张美丽的校园摄影作品分享,在校的、已毕业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出了对学校的赞叹及怀念。这些作品的出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记载着同学们搜集、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点滴感受和思考,唤醒并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生命中对“美”的憧憬,激起学生对美术的极大热爱,让学生的鉴赏能力空前提高。

不同的方式描绘和表达作者心目中对“美”的理解,唤起学子们对母校衷心的热爱。一件件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鉴赏与美育走向美术应用,由未知迁移到已知,加深对“美”的理解。

美术与生活的结合,让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的一幅幅作品丰富多彩地表现了对“美”理解;“融会贯通”艺术性的体现了学生们传承宣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实践证明,美术的生活化不仅仅能深化美术学习经验,还能将美术的作用延伸到道德情操,美术之社会美之功效得以提升。

三、主动获取,提升自我美育能力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如果可以把讲解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指导者的角色,美术美育的教学会事半功倍。这样的教学学生是主动获取者,是传播者,是交流者。

例如,在教学《心灵的慰藉》时,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教学一开始,学生就以小组的形式展现不同的鉴赏能力。小组1在上课伊始,在多媒体的伴奏下,表演舞蹈《千手观音》。视频中背景是四川峨眉千手千眼观音像。很明显,学生将音乐、舞蹈、美术综合起来表现宗教文化。之后的学生讲解是出彩的:“这是四川峨眉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像。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这是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这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同时学生又展出宋人画千手千眼观音图。图中千手千眼观音庄严而坐,左右菩萨随侍,下方天龙像菩萨致敬。菩萨双唇有胡髯,看似男像,但五官俊美,已经楼露出女性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老百姓对菩萨的期望在于,既有男性的笃定坚强,又有女性的温柔善良。”在这里,同学们自我树立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

又比如在《进入历史》的教学中,我同样采用学生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中国的代表建筑——故宫。学生对北京故宫的理解因为经验不同而差异。讲述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没有亲眼看到这组恢宏的建筑,所以有些想当然的成分。当有的同学讲到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时,提到太和殿内金砖铺地,便有学生提问:什么是金砖?该学生回答:“琉璃性质的。”当时下面同学嘴中小声来了句“不对啊”。马上有学生提出“我去故宫时注意过了,太和殿里的砖是黑色的,跟黄金差远了”。当时课堂上就出现知者上讲台讲述“金砖”。原来金砖是一种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取名叫作金砖。学生主导课堂是美术鉴赏与美育课的一个新思路,教师放下了架子,学生积极思考,视野开拓了很多,并且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见解,这让每一堂美术鉴赏与美育课都有精彩的表现。

上好一堂高中美术课,并且把课堂延展到美育,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儿。教师不仅仅需要从政治、历史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还需要帮助学生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心理与美术作品共鸣度,抓住学生特点,让美术回归生活,并把美术应用于生活,从而拓展美术教学空间;给学生平台,变被动为主动,变教授为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提升学生自我美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佳琳.情景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与美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罗志远.高中美术鉴赏与美育中当代艺术内容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阎飞.影响高中美术鉴赏与美育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1.

[4]安静.高中美术鉴赏与美育课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曲桂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与美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赖一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