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beplay888体育 >>学科资源>>历史>>高三>>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8-第二部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单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2日

第三单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

1.(2017·国标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B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2.(2017·国标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B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2014·国标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C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4.(2014·海南)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B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5.(2013·海南)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A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6.(2016·国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6.(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7.(2015·海南)(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7.(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6分)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共成立

1.(2016·海南)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C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2.(2015·国标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D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2015·海南)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B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4.(2015·海南)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A

A.拼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5.(2013·海南)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C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6.(2012·国标)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C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7.(2011·国标)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8.(2012·国标)(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8.【解析】(1)如果你赞成“冲击—反应”模式,评论的时候就要依据图片作答:要把纵向的发展写出来,冲击加深,变革就更上一个层次,由器物→制度→思想;领导阶级也在变化: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2)如果你反对这个“冲击—反应”模式,那就要写出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进步因素,说明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内在动力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国民革命

1.(2017·海南)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C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2.(2016·海南)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3.(2014·国标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C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4.(2014·海南)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C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5.(2014·海南)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B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6.(2012·海南)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C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系  D.确实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四、选考题

1.(2016·国标Ⅲ)(人物15分)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1.(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2.(2016·海南)(人物12分)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这一电报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8分)

2.(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受到压制。(4分)

(2)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工人运动;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抗战时保持民族气节。(8分)

3.(2015·海南)(人物12分)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一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薪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目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6分)

3.(1)成立政党:实行多党竞争;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在野党监督政府。

(2)提出并实践议会政治主张;在改组国民党中起重大作用;为民主政治牺牲,引发“二次革命”,为后来革命斗争提供血的教训。

4.(2011·国标)(人物15分)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4.(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8分)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7分)

Baidu
map